您的位置: 八戒体育真人 > 老年园地

半岛体育银发生活也时尚(组图)


  半岛体育截至2009年3月底,河西区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有15444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河西区老龄工作的发展目标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其中,他们特别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

  针对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寡居、孤老存在的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的现象,该区以精神慰藉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助老志愿服务活动。

  他们推广友谊路街道的经验,组织开展“一个志愿者、一个驻街单位、一个困难老人”的“1+1+1”活动,及时提供助老服务。建立了380支志愿者服务队,为12000余位空巢、孤寡老年人提供帮助。采取邻里关照、协议帮扶、爱心门铃、自助互助、叩门问候等形式,上门谈心聊天、拉家常。建立社区聊天站,为老年人说心里线个社区普遍建立了老协分会,成为吸引老人参加社区活动的平台。在13个街组建了1565个老年文体团队,开展戏曲、舞蹈、体育等40余项活动,吸引5万余人参加。几年来半岛体育,全区先后有108个文艺团队和个人,在国家和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有3个团队应邀到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另外,区里投资300余万元装修了新的区老年大学示范学校和梅江老年大学分校,开办了13所市民学校、近80个市民学校社区分校,形成了三级老年教育网。该区还开展争当学习型老人活动、组织老年百科知识讲坛、成立积极养老研究小组、举办歌会和各种展示活动等,培育老年活动品牌,扩大影响力,增加吸引力。

  如今,全区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工作。245名老人不讲报酬义务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1.3万老年人担任楼栋长。80%的社区志愿者是老年人,他们在社区治安巡逻、绿化监督、居民调解等志愿活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还有一批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走出庭院,融入社区。他们举办报告会,组织宣讲团,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发挥作用。

  瓶盖、可乐瓶、扔掉的塑料花……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能做些什么呢?在一般人手中,它们的宿命可能就是被扔进垃圾桶。然而,当它们到了于宗濂老人手中,就仿佛施了魔法一般,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些零碎儿,在别人眼里是废品,可在我眼里都是宝贝呢!”于大妈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刚刚耗时一个月完成的一件工艺品——于大妈将其命名为“新娘子”——灌上沙子的空饮料瓶成了她的婀娜腰身,裁成条的、经过精心弯卷过的包装丝带就成了她的婚纱长裙,而从广告画上剪下的人像则成就了她的迷人容貌。

  家住下瓦房街西楼北里社区、今年73岁的于宗濂,是位长年独居的孤寡老人。她的家居室不大,陈设普通,但处处都能让人体会到主人的独具匠心——用瓶盖装饰的墙上钉子、用包装水果的泡沫网套包裹的花盆、用废挂历制成的装饰画……你不会在她家中觉察到丝毫的落寞与消沉。老人家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年轻的心态和永不服输的劲头成为老人对抗年老孤独的最有效武器,“人就是得有点个性,越是上了岁数,越是不能畏畏缩缩,必须做些什么振作自己。”

  于大妈年轻时就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就爱动手做个什么,穿的毛衣从来都是自己设计,亲手织成。一次,一位朋友送了她一件毛衣,可谁知于大妈拿着毛衣研究了半天,竟把毛衣给拆了。她说:“这外边卖的样子太一般了,我就是个爱与众不同的人,按照心里设计的样子把它又织了一遍。”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手工制作几乎就成了于大妈生活的全部。“看着那些废品,我就琢磨能不能把它们利用起来,既免得扔了污染环境,又能变废为宝,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儿嘛!”于大妈制作的第一件工艺品是用一次性筷子拼成鱼形图案的“吉庆有余”,周围邻居看了都说漂亮。从此老人便一发而不可收,全身心投入到了手工制作的世界中。

  “现在脑子里边没有别的,就是一门心思琢磨手工制作。有时突然来了灵感,就马上制作,生怕一撂下灵感就飞了,一干起来真是废寝忘食啊。”于大妈一说起自己的创作过程便感慨不已。正因为如此投入,于大妈练就了一双特别的慧眼,许许多多旁人弃若敝屣的“破烂”,却都被于大妈发现了身上的“闪光点”。一只水杯的把手被老人巧妙得当作了“鼻子”,又在旁边用彩笔描画上了眉眼,于是一个精巧的工艺笔筒即宣告诞生;快死掉的绿萝,被于大妈捡来,点缀上废弃的马蹄莲绢花,再养到塑料盒里,一盆别出心裁的盆景便有了生命;普通的坤包,用不同颜色的扣子缝上,再把提手缝合,一只可爱的“波斯猫”就呼之欲出……几年来,老人的作品已数不胜数。“你看看我家里,所有的花瓶都是我亲手做的,所有的装饰都没花钱,所有的工艺品都是废物利用。我天天想的、天天做的就是这些,人家问我你做这么多工艺品又不卖,图个什么呀?呵呵,生活充实,身心健康,这可是千金不换啊。”

  “妙手绘丹青,起舞弄清影”,这就是今年67岁的孙阿玲生活的真实写照。提起孙阿玲,在河西区可是家喻户晓。孙阿姨不但工于国画,在大赛中屡获殊荣;而且民族舞也颇为擅长,担任着河西区退休协会舞蹈队的队长之职,是一位“文武双才”的时尚老人。

  走进孙阿玲老人下瓦房街富裕广场社区的家中就仿佛进入了艺术殿堂,墙上、桌上、椅子上,到处是画。其实,孙阿姨并不是出身于什么艺术世家,年轻时也从未学过美术。“有一次文艺活动中,一位女画家的画彻底打动了我。她说:咱们老年人退休了,光是扭扭秧歌儿、活动活动筋骨还不够,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比如书画艺术。”孙阿姨谈起自己“上道”的经历,好像还历历在目。

  退休后,孙阿姨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我报了国画班,开始先学了3年花鸟画,还兼练怀素和尚的狂草,后来就一直专工山水画。当时就想,好不容易有时间了,可得多学点儿东西,把过去的都补回来。”为了学画,孙阿姨真是废寝忘食,做饭想着画,吃饭想着画,照顾孙子也想着画,“那时真和疯了一样,不管做什么事,都恨不得赶快完事好去练画,倒是逼我变麻利了,呵呵。人家都说:你又不靠画画吃饭,这么跟疯魔似的,有病啊?!我就琢磨着,不是有句俗话叫不疯魔,不成活嘛,既然选了这条路,那就尽量表现好点吧,要不,画完了拿不出手啊!”

  孙阿姨为了启发灵感,开阔思路,不但跑遍了国内的名山大川,甚至远赴非洲、俄罗斯采风。孙阿姨对自己的画作从来都是精益求精到近乎苛刻:“2001年我画《兰亭修契》,专程去了浙江兰亭旧址一趟,回来就动笔,可画了两稿自己都不满意,像旅游图一样,太写实了,没有意境。经过老师点拨,又画了十几稿,到第二十稿才算完成,而这时已经是2005年了。”

  孜孜不倦十几年,孙阿姨从当初的“棒槌”,到如今已经在书画领域小有造诣,得到圈内大师的认可。她目前已创作画作98幅,其中多幅作品获全市书画大赛的一、二等奖,并入选绘画集,有的作品还被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的海外友人收藏,她2007年还在社区举办了个人画展。

  “我的生活是三七开,画占七,舞占三,”孙阿姨这样评价自己“文武双全”的生活,“挺忙活,但是充实,这两样哪个都放不下了。谁说老年人就只能看孩子、遛早儿?咱们也得有点儿上层次的追求啊!只要有了追求,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提起河西区文化旅游局退休的干部于之江,在河西区也算得上是一位知名人物。自打退休那天起,他就跟自由的马儿撒了欢似的,整天揣着笔,带着本,背着照相机,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街道、社区到处跑,找线索,挖新闻,让自己善写新闻报道的业余爱好成了职业生活。

  今年65岁的于之江,2002年年初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提前退休。本来可以回家养老了,但是在几十年群众文化工作中练就的新闻写作特长,让老于养成了一种习惯,不写点什么,不发表点什么就好像生活中缺少了滋味,仿佛成了一块心病。

  为过好自己退休后的业余记者生活,老于学会了打电脑,用电脑写稿子,在敲击键盘中享受着写作的快乐。他还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每天骑上车到处跑,常到一些街道、社区、单位和老年文化社团中去采访新闻。与退休前相比,如今他写作素材更多了,涉猎的面更大了,不仅写文化消息,也写社区消息,特别是涉及老年人的事写得最多。

  为丰富新闻内容,他还特意买了一架数码相机,总是随身携带着,遇到有意思的新闻事件就抓拍一些照片。于老“双枪连发”,命中率还真高。为了报道友谊路街银光服装服饰表演团,他不仅帮助策划了迎北京奥运万里行宣传演出活动,亲自联系中法文化交流协会,组织了赴法国等欧洲五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还自费随团进行跟踪采访,在随团到香港、澳门、海南等地交流演出活动中,他亲临现场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用自己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写了新闻报道和通讯,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由于于老很勤奋,每年见诸报刊的文章都在一二百篇,累计起来已发表新闻稿件2000余篇,还多次评为功臣通讯员或优秀通讯员,不少老同事、老朋友时常戏称他是“业余名记”。每每看到自己在报上发表的稿件、照片,心里别提有多么美啦。

  许多老人夸赞老于,“这个老头儿那股精神头儿,那股热情劲儿,那种忙乎劲儿,那种勤奋劲儿,谁看了也不像是一个65岁的老人,”老于则说,自己心态不老,只要能干还要继续干下去。

  82岁高龄的杨光诜大爷是梅江街社区中出了名的闲不住老人。他没事就到居委会报到,主动领任务。虽然已届耄耋之年,却整天和年轻人比干劲,用自己的特长为社区居民服务。每当人们称赞老人发挥余热的奉献精神时,杨大爷则不以为然地坦言,“我不过是客观为大家,主观为自己,因为多干事儿、干好事儿是我养生长寿的秘方。”

  杨大爷总结说:“中国有句谚语人老先从腿上老,我每天往返居委会必须迈开腿,何况领回任务,要东跑西颠,这可以防衰老治慢性病。写文章是我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我平日多读书、多看报、多观察社区动态。经常这样,就有利于健脑防痴呆症。”

  今年,共和国将迎来60诞辰,杨大爷主动请缨编辑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还给大家当义务讲解员,对居民及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鼓励书画爱好者们走出家门,参加街办事处和社区书画研究会举办的活动,用自己的作品抒发爱国之情,烘托了社区文化氛围,进一步掀起了梅江地区社区文化活动的新高潮。

  社区成立了聊天室后,杨大爷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给大家介绍了自己保持多年的独特养生经验。杨大爷的养生经验着实使许多邻居老人受益匪浅,调动大家增强了参加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

  “音乐是人世间真善美的浓缩,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绝佳选择,老年人应该同年轻人一样,要让自己的生活插上音乐的翅膀……”今年57岁的刘凤英从事群众文艺工作,一干就是30年。谈起退休后的音乐生活,不善言辞的她就像突然换了个人,兴致勃勃,侃侃而谈。

  从2007年退休那天起刘凤英就开始了她“退而不休”的音乐人生——同时担任两个群众合唱团团长,还兼任多项音乐指导之职,而其中不少都是义务的。“以前工作的时候,还有上下班,现在变成了全天候,呵呵,比退休前还忙。”

  一次,“星海”老年合唱团由于指挥突然离开,面临瘫痪。身为团长的刘凤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指挥的任务,“我以前从没当过指挥,一点儿把握也没有,只好从头学起,请老专家指教,自己有空就学,在公交车上站着都在背曲谱,司机后来都认得我了;在家里一有空就对着镜子练动作,甚至躺床上都练……”刘凤英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挑起了指挥的重担。

  “有时候,我也问自己有必要这么拼命么。可是,一想那些70多岁了,还风雨无阻地每次骑自行车七点半就准时到合唱团排练的老人,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于是刘凤英更加忘我地投入到了老年音乐教学之中,甚至有几次在指导排练时差点当场晕倒。

  谈起音乐带给自己的收获,刘凤英说道:“搞群众文艺是累,但是每当看见经过自己排练的节目能在大庭广众前演出;每当看见自己辅导的学生能够进入专业院团,甚至有所成就,我就特别欣慰,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自己年轻时的音乐梦想已经在他们身上实现了。其实,年龄大小不是问题,只要有一颗追求梦想的心,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同样可以插上音乐的翅膀,从音乐中体会到快乐的真谛……”

  人都有个老,老了日子也要过得精彩。目前,中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人的寿命也在延长,这无疑造成我们身边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那些退休后的居家老人的日子怎么过,似乎是个个性化的私人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应引起大家关注的普遍的社会问题。

  按说,老人奋斗了大半生,退休后应在家安享晚年,然而怎样才算是享受生活呢。现在各家的生活条件都比过去好多了,吃点儿好的,穿点儿好的,已不算什么。这就算幸福了吗?我们看到,现实中很多老人精神萎靡,生活郁闷,缺少生气。由于个人性格或身体健康的原因,有的老人除了日常到户外转转,没啥事可干,有的则整天窝在家里看电视半岛体育,个别独居老人更是孤独、寂寞,生活得过且过,无聊地打发一天又一天的日子。时间久了,人也变得孤僻,健康更是每况愈下。

  今天推荐的这几位老人生活则是朝气蓬勃,有滋有味,生活快乐得令人羡慕。他们的故事说明,老年生活一定要动起来,自己打起精神来,多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人际交往。寻找一项适合自己兴趣的有益文娱活动,完成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个人梦想。并非追赶时代新潮,但是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希冀能创造出什么奇迹,只要老人让自己在兴趣活动中放松心情,愉悦感情,就足矣。这其实就是时尚生活,精彩生活。

  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做儿女的,都要劝说、鼓励身边的老人主动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半岛体育,帮助他们寻找兴趣项目,让老人走出封闭的家门,冲破精神的囚笼。这是年轻人的责任、做儿女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