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八戒体育真人 > 老年园地

长者服务必备的社工理论 社工课半岛体育


  半岛体育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撰写活动方案过程中,有哪些理论可以用?不同领域都有哪些理论?什么样的活动要在运用什么样的理论?

  布特勒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不多,因此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3.对着镜子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貌,与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本理论适用于老年人个案辅导,引导老人回顾往事,增强老人的自信心和提升能力。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V这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制校,道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这种类型的老人和愤怒型的老人相比较,相同之处在于年轻的时候事业都没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总之,人生处处不顺利或不得志;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愤怒型的老人常把自已的不得志都归罪于别人,而自怨自艾型的老人则只埋怨自己,认为都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没能力才虚度终年。因此,心里郁闷、沮丧、消沉、常有“人老珠黄不值钱”、“活着没有意思,只有死才能解脱”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利用本理论根据不同心理、不同类型的老人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做到个别化、针对性,但要注意不可“标签化”。

  活动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最为流行的和老年及老化现象有关的理论,由凯文(Cavan) 提出。这个理论认为:

  1.老年是中年期的延长,老年人仍与中年时代一样可以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参与社会活动;

  2.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3.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毅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本理论可以作为开展老年活动小组的理论依据,适当的活动有利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第一,老人晚年生活的不适应或者出现生活崩溃的时候,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给他们加上不良的标签,这是经过一连串过程的结果。这些过程包括:社会订立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或期望,所有的成人必须工作或有生产力,因此其他的年轻人就给老人加上不良的标签,认为老人都是不合格的,缺乏生产能力的。老人接受了这个标签,把自己看作不行,于是就自暴自弃地改变其行为以符合这种不良的标签。结果他们不再振作而变得无能力,比较依赖且经常觉得自己不适当。

  第二半岛体育,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

  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教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也有许多经验表明,如果给老人加上许多不良的标签将会对老人产生巨大的危害。

  社会重建理论由库柏斯和本斯东(Kuypus And Bengston)于(1973)年提出,他们认为老人的环境及其自我概念之间的消极互动,形成了社会上许多老人问题,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不良标签的恶性循环。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来直观地加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可以用图以表示。

  这两个理论都帮助社工更好的理解老年人的行为,在设计服务时更多的考虑老年人的需要,理解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次文化理论由罗斯Rose于年1965首先倡导。罗斯创立该理论基于老年人及其相应环境的如下变化

  老年人身体衰弱行动不便反应迟钝等身体机能的退行性变化都会妨碍与年轻人的交往老人们比较怀旧亲友之间的情谊较深保留旧规范的行为也比较多。

  社会上不少年轻人对老人有些歧视甚至反感不愿意与老人一起活动或深入交往这样更加促进老人之间的互动。

  个人的社会化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换言之,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上有不同的社会化内容。例如儿童及青少年需要向朋辈取得认同和获得肯定并增加他的学业水平及才艺能力青年的交谊目的在于扩大社交面以及成家立业中年人的社会化目的在于提高其社会地位以促进事业更加发展。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社会地位及人际关系都急剧萎缩其社会化的目标主要是与同辈老人来往或结识新朋友以维持其地位及关系。正因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社会化的目标互不相同所以就会产生互相不同的次文化。基于上述背景该理论认为:

  第一:老人由于身心社交等各个方面的衰退所以适应环境和年轻人相比有更多的困难。

  第二:老人参与老年次文化需视老人团体的聚合程度、该团体与整个社会的接触(经由家庭、大众传媒、就业机构等)的实质及程度以及老人对老化的等因素而定。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

  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绝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

  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

  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是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为此美国著名学者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三种不同的文化传递过程其实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其中所谓前喻文化通俗地说就是指文化传承和社会化都发生上一辈人向下一辈人单向的输送过程之中下一辈人更多只是被动地向上一辈人学习社会规范、生活技能以及各种价值准则等等。这种前喻文化或者说是社会化的型态更多的是发生在传统的农业。所谓并喻文化则指的是文化的传递发生在同辈之间的一种文化过程和文化样式。而后喻文化则是指文化的传递和社会规范、价值、知识、技能的教化不仅发生在上一辈人向下一辈人的灌输和教育当中更多的是发生在下一辈人向上一辈人的反向传授之中这种双向社会化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一种主要的社会化型态。就老年人而言他面对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产生周围的世界时刻变换着新的面目 所以老年人如果需要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他就更加需要通过社会化来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规范尤其是通过反向社会化简单地说就是老年人向年轻人学习的过程来认识新现象、新观点和学习处理新问题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仍然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来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踏上时代脉动的节律。

  【社工客】发起“新社工成长训练营”为新入门的社工同行,提供基础性、启导性、实务性的训练学习内容半岛体育。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发起8期,期期爆满,备受欢迎!几十位实务派前辈经验分享,3位行业大咖视频授课,带领大家走过从小白到入门的成长升级之路,一起成为能打能挑战的合格社工,第9期招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