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八戒体育真人 > 老年园地

半岛体育老人痴迷保健品 愁坏了儿女


  半岛体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养生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各式各样的保健品,更是受到老年人的青睐。于是,一些不良的保健品商家通过养生讲座、免费体验、免费礼品、问候陪聊等手段,使得一些老年人频频上当。不少老人心甘情愿的拿出自己的养老钱,换回一堆价格不菲、所谓能治百病的保健品,有的老人甚至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花钱买健康”成了老年人深信不疑的观念,很多老人被“狠宰”后依然执迷不悟,让一些做儿女的着急,却又无可奈何。老人痴迷保健品该怎么办?将老人带出迷局,需要我们如何作为、努力?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采访调查。

  4月7日,家住科尔沁区民航社区的居民王金采向记者展示了其父亲一年里买回来的“成果”:“一张理疗床垫8700元,一台易生康声波通络养生仪6600元,一瓶雪亮抑菌眼药水300元,还有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加起来怎么也得五、六万元。”

  “要说都是这败家的邻居惹得祸,她吃啥就跟我爸唠啥。天天说吃这个治这病那病的。后来半岛体育,我们阻止他,告诉他都是骗人的,他买回啥来就再也不让我们看了。”王金采说,在邻居的带动下,父亲开始热衷购买保健品。而且买回来保健品后,都会藏起来。“即便是跟儿女说了,也是把药品价格往低了说,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到老了却想开了,买保健品花多少钱都舍得。”

  当日半岛体育,记者在王金采的家中看到,老人买回的保健品一应俱全,从头部的保健枕、眼部的按摩罩,腰上围着的远红外线腰带,口服的多种保健药品,睡的保健床垫,脚踩治疗保健鞋垫。

  “钱浪费了没事,就是担心老人的身体受影响,而且他们每天都会去上课,排着队进去,我们说什么也听不进去。”王金采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不知道这些课程都在讲什么,让老年人这么痴迷。”

  为了弄相,去年王金采跟着父亲体验了一次“热床”。她说:“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坐着至少得有50多位老年人。”前来听课的老人背后,还有十余个老人躺在一张挂着电子仪器的床上,盖着被子。工作人员称,有发热解毒祛风湿风寒等作用。墙上的一张告知书上提示,体验前,需休息30分钟,喝一杯水,穿白色纯棉衣服,一次体验时间为40分钟,体验后休息30分钟。‘热床’售价1.6万,体验免费。“王金采排队取号,得知要等到下午。

  “下午上班没去,没想到,晚上到家发现老爷子把床垫买回来了,这不,做了两个月感觉没有什么作用,就扔在床下了。”王金采无奈的说。

  “现在又吃一种叫食饵的保健品,每天晚上倒上一杯水,拿温度计量,啥时候水温43度了,就倒进去一包粉面一样的东西,400元一盒,买10盒赠送2盒,一下子就买了4000块钱的。”王金采说。“我爸气急了说,我自己挣钱又没花你们一分钱!我愿意买啥就买啥。”因为屡屡阻止父亲购买保健品,父女俩渐渐产生隔膜。

  与王金采的父亲相比,同住在一个小区的老人王进福就没那么幸运了。老人购买了上万元的“保健品”虾青素服用一月后,不但身体没有什么好转,反而脑梗塞了。

  75岁的王进福虽然没有大毛病,不过上了年纪,精力也不如年轻时候了。今年3月初,在销售人员的游说下,王进福一下子购买了价值1万多元的保健药品,其中有5000多元都是买的一种进口的名叫澳瀚斯天然虾青素胶囊的东西。“可以预防医治很多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痛风都可以治……”老人买了这么贵的药回家,家里人都很气愤。

  王进福买了虾青素后,每天都按时服用,一个月后,身体没有什么明显变化。不过,4月13日意外来了。王进福一大早就出现视力模糊、口角歪斜等症状,家里人发现后急忙送医,经检查确诊为脑梗塞,后来尽管救治及时,老人仍处于半痴呆状态,生活不能自理。王进福的儿子随即向通辽市消费者协会进行了投诉。

  经过市消费者协会检查发现,该销售的天然虾青素胶囊根本不是保健品,只是进口食品。对于销售人员当时是否有夸大行为,双方一时无法说清。后来经过协商,保健中心退还了老人当初购买虾青素的钱。

  动辄花费数千元,吃了保健品身体并未好转,却要继续购买。平日里节俭的老人为何忽然会迷上保健产品呢?老人如此“执迷不悟”,到底是为什么?

  春节前,一个老朋友邀请她参加一家公司组织的老年人聚会,说是可以免费吃免费玩。当晚,罗阿姨去参加了聚会。那天一共100多老年人去了,坐了整整20桌,不仅有吃有喝,还有各种表演看。吃得热闹时,台上出现了两位老年朋友,他们现身说法,推荐一款保健胶囊。经不住热情地推销,罗阿姨花了3000多元钱,捧回6盒保健品。

  春节过后,该保健品生产厂家的老总来了,现场超值回馈。“不但优惠而且还给每位老人赠送成套的人民币纪念版。”罗阿姨告诉记者,女儿还把赠送的人民币拿到超市用验钞机鉴别,确实是真钱。这让罗阿姨更加深信不疑。

  罗阿姨告诉记者,在她的床底下,塞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都是听课的时候,禁不住宣传买的,有的管用,有的不管用,但总会有一样管用的吧?对身体好就行。”罗阿姨告诉记者,自己患有慢性疾病,不想吃药治疗,“通过听课之后,觉得保健品可以调节身体状况,就不用再去医院治疗了,这样也不用儿女操心。”

  而在接触中,这些老人们最常提到的一点就是,“讲课的说了很多保健效果,而且还有多重优惠和小礼品,小到鸡蛋、挂面、洗衣粉、牙膏,大到电饭锅、饮水机,整套的人民币,还有附赠的健康仪器。”而这正是此类营销模式的最大“特点”,通过送礼品、免费体验、享受低价,吸引老人们购买。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这些销售人员多与老人们建立起较好的关系,通过情感营销来吸引老人,再加上老人们集体上课、听养生知识,很容易一起掏钱“买健康”。

  对于一些“有意向的客户”,保健品公司业务员会打亲情牌。每天早上去参加活动,免费体验,每天都有年轻小伙或者年轻女孩到家里“嘘寒问暖”,陪老人聊天,给老人按摩。“有一次,下雨天,人家姑娘打着伞给我送上公交车。”罗阿姨觉得,不管怎么说,业务员比儿子还关心自己。

  在罗阿姨家里,记者还看到各式健康类书籍、宣传页,其中包含很多伪科学内容。例如,一本健康书籍封底推荐语这样写道:决定人生死的不是患病的轻重,而是人自身元气的存亡。元气足,病重也能康复;元气弱,小病也能要人的性命。

  “讲座的专家劝我们老年人想开点,辛辛苦苦一辈子了,也该为自己考虑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后辈的事情,我们不要管。没了健康,有啥都是白扯。”

  据知情人士透露,向老人推销这类产品的流程大体如下:一是先发传单,免费领取东西,引起老人的注意;二是老人们之间口口相传,营造影响;三是在某一地点集合上课,集中推销;四便是达成买卖意向。“此类课程都是老年人参加,而且课堂上会向老人传输‘不用让孩子知道’的理念。这些讲座都是给老人‘洗脑’,目的就只有一个:让他们舍得钱,痛快掏钱来买保健品。”

  “谁说也不听,实在是没办法了!”4月6日,心急如焚的市民唐龙向记者讲述了一家人的烦恼,希望父亲能从误区中醒来。

  唐龙说,他的父亲今年74岁,平时很少出门,喜欢待在家中听广播。最近发现总有电话打进来,老人还偷偷躲到卫生间接听。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导,老人终于倒出实情:原来是听广播里的“百岁真经”买了“灵丹妙药”。

  “专家还专门安排一个助手说,负责跟踪我爸的病情,让我爸必须听专家的话,服用三个月。老爸现在就信广播里专家的话,光买药。还说大便通畅了。我们做子女的真是心急如焚,这样下去,花钱不说,别把病给耽误了。”唐龙特别着急,因为父亲患有脑梗塞、便秘、血液病半岛体育,他现在不知有什么办法能让父亲醒悟。

  4月11日下午,记者拿着讲座上发的一种药物,咨询了内蒙古民大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该科室一位医师核实之后确认这是带有“卫生健字”的保健品,属于卫生食品,但不是药品。该医师还提到,这一产品的介绍中可以治疗和缓解多种疾病,“这是一种宣传的误导,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保健品并不是可以随意、无限量吃的,食用过量可能引发中毒,而且不少保健品含有未知的成分,容易加大老人肝脏、肾脏的负担,长期在体内积累后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该医生提到,其实老年人的“保健”最需要的是平衡饮食和适量运动,及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老人最常遇到的便秘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活动量及多纤维的饮食改变,多吃土豆、地瓜、绿叶菜、水果等,而一些慢性的疾病如慢性肺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药物和生活习惯来改善,保健品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对于老人体验的“热床”,通辽市蒙医医院传统疗法专家解释说,风湿为民间说法,可以通过红外烤灯等物理方式治疗,一些商家换种说法,就将售价翻倍,其实,效果差别并不明显“。

  “老年人的慢性病症状与气候、营养状态有关。”据专家解释,一些老年人吃保健品时,正好当时状态比较好,便认为是有了效。其实,这是把没有关系的现象关联。老年人由于本身消化、吸收、代谢能力下降,导致体内营养素缺乏。在国外,保健品更像是营养补充剂,老年人应依照医生根据不同阶段开出的配方,前去购买,补充所缺元素。在国内,一些商家将保健作用与治病混为一谈,虚假宣传保健品作用,售价也过高。

  此外,该医师建议子女可每年带老人体检一次,排除老人的心理疑虑,通过查血、彩超等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及时进行治疗,“这比花数万元的保健品费用更管用。”

  通过连日来的采访,记者发现关于老年人疯狂购买保健品的行为,消协、医疗、公安、街道等部门人士也有各自看法。

  通辽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程建国说,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越来越高,老年人也越来越多。目前,通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特别是城市老年人,更加重视自身健康。这为保健品市场的兴旺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和巨大的市场。

  程建国说,老年人买保健品上当的个中原因,既有老年人科学知识缺乏的因素,也缘于骗子的推销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具有欺骗性,当然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保健品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质监、药监、卫生、公安等部门监管,但还是有一些“三无”保健品流入市场,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可见监管是如此乏力。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夸大保健品功能的推销人员和虚假广告坚决查处,决不能迁就姑息。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尔沁街道民航社区主任霍岩说,一方面是相关部门需加大对保健品生产、销售行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制止;另一方面,作为子女,应多关爱老人,要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说说话,多带老人体检和运动,买一些真正有用的补品、保健品给老人,多关心老人的健康问题。如果家中的老人正在迷恋保健品,子女千万不要指责,一定要足够耐心,正确引导老年人。

  通辽市科尔沁区公安分局育新派出所民警曹英男说,作为老年人,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谎言,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其次,要多看电视,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增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再次,凡是需要掏钱的时候,就要警觉,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要找家人商量,必要时可马上报警。最后,老人有病要到正规医院去看,买药要到正规的药店去买,切勿相信“祖传秘方”“灵丹妙药”——如果医术这么高明,为什么没有正规的医院聘用他?如果药品这么有效,为什么医院药店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