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八戒体育真人 > 老年园地

半岛体育适应高龄社会的住房需求


  半岛体育1.据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32亿,而且每年还以3%的速度增长,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中国跑步进入了老年社会,到2030年-2040年老年人口系数将达到20%左右。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殊需求群体,而目前我国的离退休人员已达3000万,总收入约为3200亿,进入21世纪,老龄人口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老年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个在几十年内都一直会是呈上升态势的老龄产业市场。

  2.据2003年年初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上海市区老年人在今后十年内选择居家养老的占95.8%,他们或愿意和子女同住,或愿意独自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和环境里。在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中,又有6.9%的老人想通过置换实现有单独的住房;9.8%的老人准备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与子女分开住。这就意味着在上海有约40.37万老人有购买住房的愿望,而且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老年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数字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3.再看,昨天见到上海楼市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有91.1%的人购房用了按揭。这群按揭族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房贷一族已成了“房奴”!这还是指有经济能力购房的人、而还有绝大多数无经济能力购房的居民呢?他们还没有资格做“房奴”呢!可见针对中低收入阶层开发的福利房、特别对老房的改建(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其意义的重大。

  韩正市长在上海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调控原则,加大配套商品住房建设力度,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量,适应广大市民的住房需求,努力实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不断优化。

  在过去的几年中,大规模的平改坡工程体现了人民政府对广大上海市民的关爱之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建、扩大半岛体育、改善生活设施,居住环境,三方投入以较少的资金办最好的事情,受到市民的欢迎。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根据对现有的房型的考察,有的改建方案确实不错,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把原来共同使用的厨卫空间,改建成厨卫独门独户使用,大大改善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而有的房型的改建却不尽人意,投入了大笔资金却依然没有解决居住方便、安全的根本问题:难怪有的居民拒绝这样的改建。对老式房屋的改建,主要是为了体现国家政府从经济上、生活上对广大市民的关怀,但我们要看到老房改建其实并不比新房设计容易,甚至还要更困难一些。老房改建首先必须要有对居民关爱的高度责任心。只有从这个前提出发才能真正为民办实事。其次,这项工作还必须由经验丰富、功底扎实的建筑师来进行。要通过对原有建筑的各个细节的仔细分析和周密考虑,才能按照原有建筑结构的特点,重新设计进行改造。最后,改造工程还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考虑高龄社会的现实情况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运用通用设计的思想,将老年人的行为特点、身体素质特点、上下楼梯的方便性、电梯设施的通用性等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力求充分体现对老年人群的关怀,方便他们的实际生活。

  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家庭规模在缩小,三口之家、单亲家庭增多,甚至一口之家也不在少数。我国社会正在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这种老龄化现象也随之有了一个很学术的名词——“少子老龄化”,即父辈多、子辈少。这是我国独特的社会现象。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也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11%。

  我国社会目前的财力还不足以走机构养老的路子。在上海,每增加一个养老床位,需投资6万元。这意味着,机构养老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需投入资金14.4亿元。尤其对那些低收入人群来说,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更加经济。因此,我国应大力倡导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模式。

  “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或老年夫妇单独生活的家庭。目前,上海家庭户均人数仅2.7人。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削弱。另据统计,在我国,独身老人和身边无成年子女的老年家庭占老年人总数的25%,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样的“空巢”问题只有更为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立才能圆满解决。

  1990年,上海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9.63%。到2001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3.35%。高龄老人的年增长率高达5.86%,远超过60岁及以上老人3.49%的年增长速度。2003年7月上旬,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2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49.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81%,超过国际公认老龄化社会标准(10%以上)8.81个百分点……由于高龄老人在供养、医疗和生活照料方面的难度较高,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老龄化还会导致国民储蓄和社会消费需求的减少,不利于刺激投资、扩大生产。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政策值得商榷。比如,现行的动迁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分户,就不利于居家养老的开展。而在新加坡,子女和老人同住的家庭,可优先申请政府的廉租房。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为促进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

  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10%,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因此对目前的住宅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关注开发老年住宅。

  第一,根据老人的独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选择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不同的居住类型。

  第二,注重室外环境设计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安全性。老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室外活动、如人际交往、娱乐活动、体育健身和户外休闲等。环境设计时,注重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安全性要求。

  第三,重视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功能和细部设计。除建筑功能和指标满足老年人需要外,在细部处理上更要依照老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设计,如墙地面、门窗等材料及处理;家具和厨卫。设施的尺度及安全设施;借助轮椅等设施的便捷性;室内灯光、色彩等的运用都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第四,完善的老年住区服务配套设施。社区机构既可对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老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调整接受的服务的项目。老人居住空间和社区对老人的综合服务机构既相互独立,又服务便捷,使老人居住无忧。

  第五,尊重家庭观念的习俗,设计适宜国情的老人住所。像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计划”都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改善居住环境的范例。

  中国的传统,居家养老是首选,其乐融融是很多老年人的心愿。家庭养老模式也迎合了多数老年人愿意与晚辈团聚、共同生活的心理。但在一些大城市里,多数父母与成年子女更愿意分开居住,这既能使老人活动不受干扰,减轻子女负担,又减少长期相处容易产生的矛盾。而且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使居家养老更难实现。然而社会养老靠养老院、老年公寓已经不能同现在的需求相适应。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楼层、医护、交通、服务等方面的照顾,更需要在娱乐、学习、交往、情感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满足。老年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较强的购买力,他们事业有成,退休金加储蓄存款及健康的身体使他们有条件享受更为惬意、舒适的后半生。这就产生了与传统的居家养老和关怀式的敬养院养老所不同的开放式的社区养老。

  (1)什么是老年社区:老年社区是为老年人寻求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提供场所。首先具备的是基本的养老服务。社区乃至老人居住的空间必须是特别设计的,比如无障碍设计,大量扶手的使用,门和走廊要宽,由于老年人腿脚不便、楼梯踏步要低、楼层高的要使用电梯。医疗服务和紧急呼叫系统要完善。另外,居住环境必须适合老人养老。即老年社区一般远离城市喧嚣,能够有山有水更好,绿地面积大,负氧离子高,空气污染指数低。尤其是人上了年纪之后,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原因,越来越少参与外界的活动和交流,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在住宅和基础生活设施周围,生活面狭窄,极易产生孤独、厌世的心理。因此,在老年社区的建设中,要考虑到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图书馆等活动场所,使老年人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丰富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2)我国的老年社区:目前,我国在老年社区的开发上可以说刚刚起步,还在探索。老年社区对于中国而言是个新概念,部分开发商也看准了这一点,及早进入抢占市场,但不乏急功近利,对于老年人的关怀多从商业角度或惯例考虑而缺乏人本的精神,忽视了一些细节。比如,在住宅精装修化的今天,为老年人设计的房子却是毛坯房,对此销售人员的解释是:精装修太麻烦。有的老年住宅,价格过高,而且房屋的密度太大,令人窒息,不适合老年人居住。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老年人对老年住房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北京市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社会养老的有27.5万人。而目前全市的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就全国而言,现有4.2万所养老院,加上社会兴办的老年机构,现收养老年人不足100万,还不到目前全国1.2亿老年人的1%。即使将这一比例提高1至2个百分点,对整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3)老年社区的设计探讨:满足老龄化需求的住宅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充分把握老年的特性,在住宅中采取相应对策。在室外环境能促进老年人与不同代人之间的交往,并使他们能够在空闲时间内从事多样性的爱好活动。充实健全社区的医疗和生活服务保障体系和设施,满足老年人居住生活的多种需求。住宅楼应采用适合老年人身体特征和状况的类型,宜采用低层住栋,层数较高的必须设置电梯。虽然单元式住宅从保证私密性上来看居住性能较好,但是应从电梯利用效率和重视老年人之间的交往上出发。在住宅设计上,应贯彻无障碍设计的原则,通过满足通行宽度,取消台阶、设置扶手、采用防滑地面、使用安全方便的设备等措施,保证老年人安全舒适的室内居住生活。(2)适应居住者的生命周期,使住宅具有灵活性和可改造性。人的一生包括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阶段,住宅应满足其不同阶段居住生活的要求而具有可变性,特别是应适应老年阶段的自立性、安全性居住生活。日本等国提出了“百年住宅”和“长寿住宅”的概念,使住宅成为一种适应人生不同阶段的可改造的空间。在老年阶段适当调整住宅空间与功能,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生理机能都趋向衰退,表现在身体平衡能力、反应灵活性方面明显减弱,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减退,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这些由于年龄带来的身体机能退化的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及其设施的通用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障碍设施在我国还不普遍,其重要意义还没有被人们认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客观上已十分迫切地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半岛体育。例如,在住宅的进出入口、电梯、楼梯没有无障碍设计,厕所内没有方便老年人、残疾人的坐式便器,厕所内没有扶手及出现意外情况向外呼叫的电铃等等,都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

  (1)通用设计在我国:在住宅内意外死亡的人中,65岁以上老人占了64.4%,其中又有71.3%的老人是因为住宅设施问题致死,主要包括浴缸内溺死,因地滑、磕绊或从台阶、踏板上坠落或跌倒等。上海市某区有调查显示,老年人中有室内跌倒史者占四分之一,主要原因有楼梯过陡、地面滑、光线不足、厕所在室外,家具无扶手或在浴缸内溺死等。特别是那些高龄体弱、或因患病而心身机能减退、自立生活有困难者,不良的居住环境更无异于雪上加霜。在我国城市居民中,因脑血管死亡和心脏病死亡占所有死亡因素的前三位,在老年人中这两种疾病的死亡发生最多的地方是在厕所内。目前我国城市住宅中的厕所便器相当一部分是蹲式的,而老年人大多腿脚行动不便,尤其是对于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使用这种便器就更加不方便了。一些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缺乏弹性,腹部较大,蹲下后两腿挤压腹部造成腹压,往往这时极易使脑颅压升高造成脑溢血。另一方面在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冬天室内有暖气和炉子取暖,而厕所往往没有取暖设备,老人从室内到厕所,冷热温差较大,一热一冷,血管随之遇冷收缩,加之老年人蹲下后造成腹压,也易造成脑溢血。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老年人在厕所内死亡的明显地高于其他地方。过去那种以健康的青壮年人为对象的住宅结构、设施的设计标准,其作用已经表明不适宜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老年人发生死亡较高的地方除厕所外,还有厨房。目前我国的一般住宅中厕所与厨房门太窄,有门槛,室内标高不统一,无扶手,地面缺少防滑措施、设备,厨房面积过小,不能方便老年人就近用餐等。并且在住宅的设计和装修材料的使用中,很少考虑到使用轮椅的情况,使原本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方便的轮椅,反而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障碍。

  (2)老年住宅中的通用设计:目前在住宅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住宅中浴室的冷热水管是分开的,不如在设计时把冷热水混合在一个水管内,更便于老年人使用。另外,老年人住宅在设计时要考虑居室内采光要充足,要有宽敞的空间,利于室内新鲜空气的流通,这样利于促进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室内通风好,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人尤为重要。

  在具体的实际中,无障碍住宅建筑,首先要满足通行和安全疏散的要求。建筑入口应修建轮椅通行坡道,门厅及通道应通畅明亮,楼梯要方便残疾人使用,楼梯的形式、坡度、宽度要适宜,不能太陡和太窄,楼梯两侧都要设大量的扶手。电梯要便于老年人和乘轮椅者的使用。公用设施中的垃圾道、公共通道的照明、消防柜、奶箱、信报箱等的位置和高度要为老年人的使用提供便利。

  (3)老年住宅的改造设计:在实际的改造中,针对我国的住宅建筑是以多户型住宅的建筑群体为主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可以考虑将在房产销售中倍受冷落的底层住宅,改造成为针对老年群体的特色住宅。因为底层住宅不必攀爬楼梯出入方便,很受由于年龄关系身体素质下降、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的喜爱。可以考虑在不影响住宅结构的前提下,重新分隔空间、减小单间面积、增加住宅套数,去除不必要的结构或装饰、降低成本,将价格控制在老年人能接受的范围内。获得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对一部分老年人居住集中的多层住宅小区,可考虑进行安装电梯的老房改建工程。方便老年人上下楼梯,增加和外界的交流沟通。针对安装费用问题,可考虑由居民、房产商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在居民出资的一块,可按楼层设置不同的费用。例如,底层的居民可不收取费用,二楼至顶楼,按楼层升高逐层提高金额。尽量在费用问题上多花点心思,考虑的周全点,使这项顺应民心的实事工程不会因资金的问题而搁浅。

  针对一些低收入甚至无收入只有住房的老年人群,可以考虑提供老后倒按揭的方式帮助他们安度晚年。即老年人将自己居住的住房抵押给银行,由银行每月付给他一笔费用作为生活费,在其老后住房由银行收回。这种方式在国外比较普遍,在国内受到传统的养老思想的制约,似乎是一种会招致舆论质疑的方式。似乎某位老人采取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子女就会受到诸如“不孝顺”“没有反哺之情”之类的谴责。在我看来,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如果一位老人希望用自己年轻时通过劳动所得到的住房,来换取晚年的安逸生活,这是无可厚非,并且也值得大力提倡的。子女并无权干涉老人处置自己住房的方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对于身体状况日趋衰老的老年人来说,依据个人的能力是不易解决住宅问题的,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支援和适当对策。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中遇到的困难,不仅仅是要增加住宅面积,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家庭与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要适应老年人生活多样化需要的各种住宅。不但要增加老年商店、老年活动场所等公共福利设施的建设,还要考虑为老年人服务的食品行业、医疗机构、服务行业等也要大量增加。从老年人对于住宅的需求出发进行住宅规划、设计,才能真正服务于民,同时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