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体育真人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三个记者节,全总新闻中心推出特别策划,把版面、头条留给各位记者。请跑口(注:固定报道)全总的记者,分享多年来报道工会、劳动者的感悟体验。一起来听听他们与工会背后的故事,看看他们在“三工”现场的采访瞬间。
有幸跑口全国总工会,三年来,我一次又一次见证了平凡与伟大,看到了温暖与希望。
城市下水道的清粪工、百米高空的电力工、挥汗如雨的电焊工,他们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劳动者,当我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他们的追梦故事、看见他们取得的业绩,我才真正感受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全总对劳动者的关爱也有大有小——大,有政策上的倾斜、资源上的保障;小,有夏日里的一块西瓜、冬天的一杯热水。这些支持和关爱不仅温暖了劳动者,也成为我们工会跑口记者笔下的另一片风采。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进入新时代,全国工会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而作为工会领域跑口记者,我们身处其中,有幸见证并记录着工会史上这一段荣光时刻。
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因此,“接口”之初,新闻前辈告诉我们在这个领域,更应怀着一颗礼敬之心,以“笔下重千钧”的责任感,宣传报道工会新举措、新成就。发乎于心,践之于行。从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大力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改善户外劳动者劳动条件环境,再到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翻看这些年的稿件,有镇版刷屏的“大”通讯,也有简短的“小”消息,字里行间,“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这一论断变得具体、可感知。与此同时,这些稿件见证着我们从陌生逐渐变得熟悉,从外行逐渐转变成内行,守好了这块“责任田”;见证着我们适应传播趋势,在“融”字上的不断探索;也见证着我们与各级工会并肩奋斗,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激浊扬清,做大做强正面宣传。
工会报道,是一场且行且学的旅程。从岭南大地到北国雪乡,从工厂车间到科研一线,从“最美奋斗者”到沉入基层蹲点的工会干部……细数这些年,在采访中,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金牌焊工”高凤林、“当代愚公”黄大发、“桥吊状元”竺士杰、“燃灯校长”张桂梅等榜样的力量,也会被无数勤勉务实的劳动者、默默无闻的实干者所感动。向奋斗者学习、与奋斗者同行,我们共同见证了太多不凡,更激励着我们铆足干劲,勇毅前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新征程上,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做工会工作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讲好工会故事,传递职工心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吃的每粒粮食,喝的每一口水,衣服上一针一线可能都需要别人来为你提供,你所做的工作又为别人提供了帮助,你的工作也换来的你应得的回报。这就是社会分工和进步,可以说每一个劳动者在或多或少的帮助别人也同时帮助自己。
我也是一名普通劳动者,我的工作是报道新闻事件,将其他劳动者写成文章、拍成故事。在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中我采访过很多职业,从2016年起负责全总新闻报道,之前对劳模与大国工匠等人物报道过多次,但是对那些没有得过奖、默默无闻的一线劳动者较少涉足。
在与全国总工会新闻中心多次协商后,2022年我牵头组织拍摄劳动创造幸福专题,这是新华社摄影部与全国总工会新闻中心在2022年联合推出的专题式报道,通过平实的照片与感人视频关注一线基层工作者。目前已推出养老院护理员、环卫工人、妇产科护士等七期,稿件在传统线路和新媒体平台取得骄人成绩,被《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学习强国”等中央媒体刊载,新华社客户端总浏览量超1100万次八戒体育真人,登上新华网微博,微博热搜榜,新华社微视、知乎等新媒体平台播发,获得大量网友点赞和正面评论。我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人们通过劳动传递关爱,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平凡而伟大的。
2019年11月,我光荣退休,作为一名在一线年、曾经的中央电视台负责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域的跑口记者,我对报道工会工作、讲好工人故事的经历的确感触良多。
我是工会的老朋友,也是“女工之友”。“女工之友”这个称呼挺好,它是上海工会送给我的一个美称,说明工会的朋友没有把我当外人,咱也是“娘家人”的一员。
我既然是“娘家人”,必须将“娘家人”和“媒体人”两个不同的身份融合在一起,高视点、高角度将工会工作展现在观众面前。
我认为,首先工会要强化“娘家人”、“贴心人”意识,给媒体人多提供这方面的好食材,只有给好料,才能出好新闻。同时,媒体人也要善于发现,以独特的视点、角度,报道工会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2014年的“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奔赴上海,报道了《爱心妈咪小屋:温暖女职工的心》,第一次将报道视角伸向了职场女性母乳喂养话题,这期独家报道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在这样一个有温度的报道后面,是工会聚心做实事的一种创新。有了全总的重视和记者不断的报道推进,母婴室建设得到了有效落实和发展。
其次,媒体人在报道工会工作时,还要注意宣传工会的“初心、匠心、创心、贴心、聚心”,以及工会为职工办的实事,比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农民工入会、工资集体协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高温天气劳动者津贴发放、户外劳动者驿站建设、职工书屋、职工小家建设等等,把全总和各级工会围绕一线、围绕职工、围绕群众做实做细的举措展现出来。
紧接着,媒体人在报道工会工作时,还要善于和普通劳动者交朋友。用真情实感报道普通人,是永恒的主题。曾经媒体人深入基层的体验式报道《有车就有家,幸福在路上》、《新闻特写:高温下的坚守》等,饱含着浓浓的深情,在细腻感人的同时,讲述了真实质朴的故事。
最后,媒体人也应该用“工匠精神”讲好中国工人故事。这需要媒体人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走到工匠中间,通过一个个典型人物、一个个感人故事,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我接触过许多大国工匠,从他们朴素的情感中,我感受到一种爱的力量;他们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深深感染了我。我认为,媒体人要想报道好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也要有一种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将自己融入到新闻报道当中。
复盘自己跑工会的工作经历,“工人”是当之无愧的“顶流”。每一年,我都目睹着上百名工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状;见证着各行各业顶尖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国家栋梁,工人阶级有了更高的待遇收入、更通畅的晋升空间、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深耕工会领域的几年,行走在每一个新闻现场,把镜头对准这些工人队伍中的佼佼者,是我的幸运,我愿意阅读和记录他们的故事,常读常新、常思常进。
新闻职业让我一直以来保持雷厉风行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吃饭快、走路快、反应快,多年的工作磨砺,让我在生活工作中都仿佛一直长按快进键;但新闻的富矿在基层,善于倾听、偶尔发问、常常陪伴,这些花时间、磨性子的“慢动作”,也是获得新闻素材的基本功。因此,每当面对一个个鲜活人物的时候,我又会努力慢下来,我深知,最好的台词永远是潜台词,最好的镜头就是让采访对象感受不到我的存在。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努力立足平凡的岗位,继续讲好政策、好方法、好故事、好人物,继续善于发现,勤于沉淀。
我是2020年正式接手工会新闻报道工作的,接手的第一年我就迎来了五年一届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大考,3集《新闻联播》头条的报道让我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两个联播头条、多个人物特写单条,让工人真正站在了电视新闻的最顶端;我也不再满足于平时的常规报道,而是更愿意把有价值的内容放大,【高温下的“烤”验】、【各地工会出实招 助企复工保就业】等系列报道让工会新闻也能在央视的平台占据重要版面。
正所谓“无情者难为有情文”,好内容总能打动人心。唯有百无禁忌想,脚踏实地干八戒体育真人,才能努力为工人队伍建设取得的阶段性进展作出生动注脚。
2015年的“五一”劳动节,第一季《大国工匠》亮相央视荧屏,八个领域工匠艺人非凡的职业绝技,平凡的人生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那时的我们,期望着通过报道,让默默无闻的高技能人才被大家了解,被社会尊重。
没想到,故事一讲就是八年,而且还在继续讲述中。这八年,大国工匠家喻户晓,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代名词,高技能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更是稳步提高。就在不久前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上,3位大国工匠,身着“石油红”“航天蓝”工装,精彩亮相党代表通道,他们作为产业工人的那份自信、自豪感溢于言表。
时常有人问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执着坚守,八年讲一个故事?我想首先是这样一群“专注笃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工匠感动着我们,他们不善言辞但却技能卓越,他们学历普通却是创新高手,他们以技术为生命,创新为导向,不断追求卓越,让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发展新气息。
特别令我们欣喜的是,每年的人物选取中,大国工匠候选人越来越年轻化,掌握的技能越来越高,但始终不变的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八年的时间里,我们报道了近百位大国工匠,他们的身上展现的朝气和活力,对事业、国家的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都让我们肃然起敬。报道大国工匠,学习大国工匠,大国工匠身上优秀的职业品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编导们。拍摄时精心拍摄每一个画面、采访时着力挖掘每一个细节故事,后期编辑时运用特技、声效丰富每一个画面,呈现出每一个工匠的精彩故事,都是我们对“工匠精神”的感悟和践行。
我们的目标就是,一直做下去,用我们的话筒、用我们手中的摄像机,把中国技艺巅峰的大国工匠们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讲给世界听。让“大国工匠”在中国走向复兴的征程中熠熠生辉,让《大国工匠》品牌越擦越亮!
2021年12月,“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导演组与全总新闻发言人张晓辉(右一)讨论节目细节。
2021年由于工作需要,我有幸参与了当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的相关工作。我出生于工人家庭,对工人群体并不陌生,但头一次接触到在这个领域里的各个杰出代表,还是被深深地震撼到。
在接手“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工作之初,我先认真观摩了一下前两届的节目。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极致工作场面和特写画面,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接触到当届的工匠资料后,我和导演组的同事们数次开策划会,力争将这些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普通人打造得更加鲜活,能激励更多的人来弘扬我们的工匠精神。记得在广州的录制现场,嘉宾张连印将军饱含激情地说他看了前面几位大国工匠的事迹非常感动,作为导演组的我们深感欣慰。能通过我们的工作让广大的观众被这些可敬可爱的工匠们所感动、所激励,这就是对我们传媒工作者最大的鼓励。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我们的祖国从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的世界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离不开这些可敬可爱的工匠们,离不开我们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励精图治的拼搏精神。感谢这些大国工匠们,让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又多了一个个鲜活的榜样。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华复兴梦作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采访,就是前往河北保定白洋淀,采访“铁路小巨人”巨晓林。我一开始还比较紧张,想着对面可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对方有着这么多荣誉光环加身,我该和他怎么交流呢?没想到随着采访的进行,我发现巨晓林其实是一个十分淳朴的人,他的心里,每天都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记得他说:“别人总劝我多休息几天,我总是觉得,别的兄弟们都在忙活,我哪好意思啊!”
随着工作久了,我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打交道越来越多,我看到他们只问耕耘、不计得失,在工作中努力拼搏,矢志不渝,胸怀祖国,不求索取。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向他们致敬!
我从2017年开始对口联系全国总工会,这几年参加了党的十九大、工会、党的二十大等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也参加了不少工会组织的采访活动,其中不仅有各级工会干部、大国工匠、技术带头人,也有一线工人、环卫工人、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通过深入的采访报道,对这些年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发展变化深有感触。
首先是全社会崇尚劳动、崇尚劳模的氛围更加浓厚。经济日报每年在五一节期间都会推出“劳动者之歌”专题,近些年还陆续推出了“最美劳动者”“中国梦实践者”“奋斗者正青春”等一系列专栏。每年两会期间,我们格外关注工会界别的委员,党的二十大期间,我也参与报道了洪家光、宋运生等党代表。我们期待通过经济日报的平台,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其次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持续受到关注。去年,经济日报刊发《技工获科技大奖意义不一般》,指出要进一步激发一线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鼓励他们担当创新重任。今年恰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印发五周年,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薛莹、李世峰、张晨光等一批一线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和全国劳模,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激励鼓舞着更多产业工人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成为高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是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近年来,新业态就业者劳动权益保护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经济日报针对相关话题,刊发了《平台应给予骑手更多呵护》《织密织牢劳动者权益保障网》等多篇评论。同时,持续关注夏季高温补贴发放和农民工讨薪等话题,为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发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跑口全国总工会快两年了。这期间,因疫情缘故,很多工会的会议是线上参与,很多朋友还只是网友,不少采访对象没来得及当面问候。
疫情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阻隔不了温情的传递。全国总工会就是一个温情的组织。在跑口过程中,我看到了工会为维护基层职工权利所作的种种努力。出现灾情,工会第一时间拨付物资,不管是快递小哥、高空作业的工人还是货车司机,哪里有需要,工会组织就出现在哪里。对记者来说,基层是新闻的富矿,而工会组织搭建了深入基层、走近群众的最好桥梁。
全国总工会也是一个先锋的组织。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全国总工会的系列改革措施和表彰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为工人队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舞台。得益于跑口,我见证了“五一”劳动奖章带给劳动者的无上荣光,最美职工发布活动对平凡职工的歌颂,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闪耀着技术工人的创新精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让新时代的工人挺起脊梁。
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有着无限创新才能和智慧,挖掘、记录和传播他们的创新事迹,科技领域的记者责无旁贷。感激全国总工会的支持,每次我有采访需求,工会伙伴都全力满足,让我有机会与很多优秀的一线工人对话,报道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曾经,新闻老前辈穆青为了写“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深入主人公的生活亲身体验,塑造出一位淳朴高大的模范人物。放眼新时代的中国,火热的创新创造实践中满是鲜活素材,希望能和更多跑口工会的记者一道,讲好新时代工人队伍的奋斗故事!
我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正式负责中新社对全国总工会新闻采访,除了日常的常规报道之外,我多次随全总新闻中心采访工会在全国各地的重大活动。关心职工疾苦,保障职工权益,提高职工素质,是我负责采访工会组织这么多年来的工作重点。围绕这几个方面,多年来,我采写了大量新闻稿件,受到海内外多家媒体刊发与转载。此外,在全国总工会的组织安排下,我还走进人民大会堂,面对面地采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国工匠等。
回忆过往,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2013年夏天,在全球第三个“世界海员日”来临之际,工会组织北京记者去上海采访海员(因为天气原因我们没能按计划登船),通过与海员与海嫂面对面的交流,我切实感觉到海员工会组织在海员和海嫂的背后默默支持,用组织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时隔八年,2021年,在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又在北京采访了优秀的海员们,把他们的经历采写成《“海上工作”好玩么?“乘风破浪的哥哥”有线日,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爆发,工会组织北京记者赴泉州采访2020“平安返乡专列”送职工回家过年。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我最后一次“不戴口罩”的离京采访,记忆非常深刻。在人潮拥挤的火车站里,工会组织给返乡农民工安排的井然有序,还贴心送上大礼包。农民工们大包小包的拎着行李,热情洋溢的笑脸充满了归家团圆的喜悦,令我十分难忘。
工作十多年,能举的例子实在太多。《之江新语》中有一篇《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中,开头说到:“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不管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要有益于人民和社会,他们的劳动同样是光荣的,同样值得尊重。特别是农民工,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不但可以赢得重视和尊重,而且同样可以成为劳动者中的杰出代表和社会楷模。”我十分认同,并在书上画圈标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肯下功夫学习,不管在哪个行业都可以闪闪发光。这也是作为一名全国总工会的跑口记者,作为一名致力于为劳动者尤其是基层工人做宣传的我来说,时刻铭记于心的。
这些年跟随工会采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认识了很多可爱又敬业的劳动者。他们之中既有走上国家最高荣誉领奖台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也有奔忙在大街小巷的环卫工人、快递小哥。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们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的状态,都让人深深敬佩,他们也成为了我的榜样,让我在每一次采访中深受教育。
同时,作为人民政协报的记者,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我都能看到工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心全意建言献策,为每一位劳动者的权益不断鼓与呼的场景;能够感受到他们每一次调研、每一件提案背后倾注的心血。委员们的执着让我深深感动,同时也更加激励我做好报道工作。在我看来,工会人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群体,在今后的报道工作中,我也会继续努力挖掘更多的故事,努力传递出工会“好声音”。
我长期负责工人日报对全国总工会要闻的策划、报道、联络等工作,从2006年被报社派驻全总至今,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陪伴这个岗位度过了16个春夏秋冬。在这个岗位上,我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涉及全会的各项重大报道任务,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全国总工会这16年来事关千千万万职工的每一次部署、每一项决策,用大量的文字留存下各级工会承担基本职责的每一次探索、每一项创新。
记得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总工会启动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十大帮扶行动,我作为随团记者,跟随全总慰问团深入震区,站在废墟旁记录灾后重建的故事,走到群众中间带去条件优厚的岗位,仰起头看那火红的工人先锋号旗帜在空中高高飘扬。记得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总带领各级工会迅速行动,出钱、出力、送物资、送关怀,让身处抗疫一线、生活遭受困难的职工群众感受到来自“娘家人”的温
记得跟随全总组织的集体采访团,到沙漠边缘探访气象站职工默默守护的故事,到乡镇街道了解非公企业集体协商的创举,到工厂车间采写大国工匠成长成才的历程,到寒风凛冽的建设工地看望坚守岗位的农民工,走进人民大会堂见证全国劳模的荣光……对于我,一名新闻工作者,这所有的经历,无论过去多少个春秋,都长久的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告诉自己:坚守平凡岗位创造非凡业绩,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才是值得我认真记录的时代英雄。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在与工会的同行中,我从青年走到中年。作为记录者同时也是亲历者,我感受着工会干部们埋头苦干、守正创新的勤勉,见证着工会工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步伐。中国工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而为了不辜负党交付的重任,不辜负职工群众的期待,中国工会真的很努力。我希望以后能用更多的文字记录下来,让很多人看到那些努力的身影和那些努力的瞬间。
经常做工会新闻报道,让我感受最深、感到最温暖的是“娘家人”这个称呼。在一次次的新闻报道中,我感受到工会对于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注,了解到工会对于环卫工人、卡车司机、农民工等一线劳动者的关爱,关注到工会对于困难职工的帮扶。
在一些地方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时,拨付专项资金;在毕业季,专门下发通知帮助困难职工家庭毕业生尽快就业;在洪涝、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迅速拨款对受灾职工进行慰问;在高温酷暑季节,多举措做好职工防暑降温工作……无论是在平时还是特殊时期,工会的工作,总是特别贴心。
从2017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我发现,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的提案总是备受关注。我经常从中寻找法治角度进行关注和解读,比如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我对《关于进一步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促进平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案》进行了报道。而这样的新闻,总是能引发广泛关注。
在这几年的工会新闻报道中,我曾经多次在采访对象身上感受到,他们是如何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落到实处。我清楚地记得,在报道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多位代表说过这样的话:“要健全工会服务职工体系,做实服务职工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工会的温暖送到广大职工心坎上,成为职工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娘家人’。”
讲好工会故事,从法治角度讲好工会故事,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努力做好的事情,也是我仍将继续追求做得更好的一件事情。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对工会的理解,逐步加深。具体到一个个让人泪目的劳模,具体到一件件令人感到温暖的小事。这些都离不开工会的服务与支撑。
如今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看到一个个工会服务站、职工之家、暖心驿站,里面也许是只有一二十平方米面积的空调房,或者是几杯清茶、几个清凉包,但却给为整座城市运行坚守的人,实实在在地带来了舒适。
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困难职工摆脱困境,或许是对辛勤工作的劳动者最大的敬意。工会工作,一桩桩,一件件,看则简单,实则琐碎。如何将体贴入微的服务,送到每一位职工的身边,又怎样筑牢服务职工群众的“连心桥”,是现实而永恒的命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今的工会服务早已创新性地融入社会,悄然在我们身边延伸,比如为青年搭起相亲交友平台、为外卖骑手新辟临时住所;工会职能和服务也逐步向镇域下沉,依托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会服务站点;入会人群也逐步扩大,快递从业者加入工会组织,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工会工作找准着力点,才能更大发挥价值。把“重要的”做成“需要的”,把“有意义”做得“有意思”,这是我跑工会多年的初心,也是我对新时代下工会工作的理解。“当好职工可信赖可依靠的‘娘家人’”,我愿继续做推动者,任重而道远。
“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这是六年前我走进工会大楼时看到的标语,不知不觉,这条标语已经伴我走过了六年的时光。2016年,我被中工网派驻全国总工会。因为热爱,所以这份讲好“三工”故事的艰巨使命变成了奋斗的方向。
从三沙到哈尔滨,从新疆到舟山……六年的新闻工作中我跟着工会人走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也让我对工会工作、一线工人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今年刚刚结束的首届大国工匠论坛,我走进会场,聆听着大国工匠、专家学者、工会干部和企业家代表所做的主旨演讲,报道着劳模工匠的创新成果,记录着他们的奋斗历程,每一刻都让我感受着工人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更辽阔的发展空间。
我走进人民大会堂见证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诞生;在央视五一特别节目的舞台上,记录了全社会唱响劳动最光荣;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现场,看到了技术高超的匠人大秀绝活;跟随大国工匠媒体行采访团走进企业,了解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也在建筑工地、劳动者驿站为一线劳动者送上问候。这些是工人们的光荣与幸福,同样是我的荣光。他们在平凡的岗位创造非凡,我不仅在我的岗位记录着,也要在我的岗位创造着属于我的不凡。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我们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的使命。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
社会赋予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让我们去见证记录工会、工人、工厂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需要让文字有温度,走出办公室、走进一线,不断去接触最真实的基层故事,我们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焕发青春的激情。
记者的一年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当看到工人们淳朴的笑脸,看到工会人坚定的眼神,我所有的疲惫和惆怅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尤其是文章发表后,一线职工,基层故事被更多的人看到后,都会化成我工作上进步的动力。
报道“三工”故事的这6年,虽然不长,但是我受益良多。这些珍贵的收获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每天都在进行着……
我从事“三工”领域新闻工作后,走近工会,了解工会,对工会逐渐有了更生动更具体的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国企下岗职工,到新世纪农民工群体的壮大,再到当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每一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对于劳动者的关注,工会组织从未缺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之下,工会工作的范围很宽泛,呈现出的面貌很丰富,因此,要报道好宣传好。不了解中国工会的历史,不足以理解今天工会服务职工的深层逻辑。工会是本厚厚的书,走近他,读懂他,是做好“三工”新闻宣传的必修课。有了这一课,用我们的笔触描摹出的工会和工人阶级,才是更生动的、更真实的、更立体的。
由于时间篇幅所限,还有很多参与工会报道的记者来不及分享;全国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级各类工会报刊、工会新闻工作者来不及一一呈现,是他们,在共同记录时代、礼赞劳动、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