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国家10部委在2006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真正满足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但经过几年的时间,国内目前养老护理大多的现状是:居家养老不完善、社区服务严重滞后、公立养老机构住不进、私立养老机构住不起;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匮乏、养老服务员水平参差不齐。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在2013年11月对《决定》的解读中明确提到,要研究制订老年护理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开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试点。可以预见,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经过调查,老年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机体功能下降,对于居家养老护理也有一定的需求。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护理服务。因此,养老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但目前居家养老护理的从业人员主要为养老护理员,在专业知识、综合护理技能等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国家虽然已经明确了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但有的地方管理执行不严格,导致有证无证都可以上岗,而且现有的养老护理员群体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较少,大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即使经过相关的岗前培训,仍缺乏居家养老护理继续教育学习和相应的考核,导致她们在实际工作中仅能满足一些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安全防护方面的需求,并没有真正做到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另外,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社会保障较差,导致养老服务队伍极不稳定。因此,无论是养老护理的规模还是专业水平都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这就加速了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渴求。
我国的老年护理教育自1994年至今已发展了20年,但仍然严重缺乏老年护理专科人才。老年护理被认为是护理领域中的边沿学科,被看做是对特殊人群的护理,而我国的老年护理教育本身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有少数护理院校已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或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护理研究生教育中也设立了老年护理研究方向。专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年护理专业需要把培养高质量适合社会需要的老年护理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新专业建设理念、制定与优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评价与监控体系,才能达到专业建设的目的。
老年护理专业的建设需要以养老产业的发展为依托。首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群年龄结构及发展趋势,了解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状况、养老意愿等,预测老年护理的需求,为专业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实际依据。其次,发挥政府工作职责,研究制订老年护理服务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卫生、民政等部门资源,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为不同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通过政策调控,引导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积极投资。最后,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服务试点。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做为辖区内养老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并定期对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身体检查、疾病预防、心理辅导等服务。乡(街道)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利用对辖区内家庭熟悉的特点,积极开展医护上门服务,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照护等专业服务,并对有特殊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康复护理方案。
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专业院校、用人单位、护理行业学会等对老年护理专业定位进行调研,共同制定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优化整体课程结构、开发专业性强的教材,出台全国性的专业建设指导意见。继续鼓励和支持相关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和课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培养护生老年护理核心能力。
我科自2002年以来共收治老年疗养员326例,男性168例,女性158例,平均年龄69岁。其中患心血管疾病152例,代谢性疾病78例,脑血管疾病50例,其他疾病46例。
2.1心理护理由于老年疗养员多半文化层次较高,自身修养较好,他们在退休前大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退休后落差感明显,很难一下子适应,易产生不安和焦虑;作为老年人又往往比较喜欢怀旧,喜欢独处,沉默寡言,他们在精神上常感到孤独寂寞;他们年老资深,对社会贡献大,经验多,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敬,所以他们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言行举止等要求较高,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理解和支持[2];老年疗养员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和患病等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社会角色的转变,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对新入院的疗养员应热情接待,听取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主动与疗养员交谈,用心观察,除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外,还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等个性心理特点,以便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除生活照料外,还要给予老年疗养员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如当他们怀恋过去时就让其尽情地抒发,不要随意打断话题,平时主动用尊称和他们打招呼。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疗养员,在生活上应处处给予关心和体贴,使其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加强基础护理老年人的心、肺、脑、肾等脏器储备功能、代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常患有多系统疾病,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营养不良、糖尿病、脑血栓等,除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护理外半岛体育,还应注意保持疗养房环境安静、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疗养设施应根据疗养员个人情况尽可能的给予调整:肥胖者的床铺不宜太软,因为太软不仅影响睡眠时呼吸,而且不易于翻身;体瘦的老人床铺应软些,避免身体某些部位过度受压;被褥厚薄、枕头软硬及高低要符合本人习惯;有条件的疗养院,要给他们提供容易穿脱、方便、宽松的衣服。老年人在改变时,易引起暂时性血压波动,应提醒他们起立时动作应缓慢,睡醒后不宜突然起立等。根据疗养员具体情况,适宜调整疗养员的活动量,腿脚不灵活者可鼓励适当做一些活动,如散步、练气功、做保健操等,促进疾病康复;对于每天大量活动者应适时的提醒他们注意休息,以避免心脑血管等病情波动。
2.3严密观察病情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衰退,病情变化突然,常常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并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如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时,可无典型的压榨性胸痛、胸闷和背部等放射性疼痛;严重感染时体温、白细胞增高可不明显;急性阑尾炎发作时也往往疼痛轻微,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除按一般常规进行护理外,尤其要注意观察他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等变化,善于发现因老年人反应不灵敏所掩盖的潜在症状。在多种疾病、多种症状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人身上时,善于发现主要矛盾,找出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由于老年人耐受性低,且个体之间差异也较大,所以在常规用药过程中仍需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药物反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和电解质,使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
2.4操作技能熟练老年人的血管内膜脂质沉着、管壁增厚,在给老年疗养员静脉用药时易发生静脉炎,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血管,严格遵循“由远端到近端,由小静脉到大静脉”的原则,尽量提高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在给他们穿刺时必须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进行处理,体型瘦者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静脉虽显露但弹性差,脆滑不易固定,穿刺时应选用细小针头,上下固定直接刺入;肥胖者皮下脂肪多,血管深而细但较固定,用手在静脉处按压后即可穿刺;休克、脱水和衰竭患者,血管壁萎缩、扁平、弹性差,穿刺前进行局部热敷,轻轻拍打,使血管扩张充盈再行穿刺。又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在静脉注射后,防止因末梢循环差导致皮下淤血或造成感染,拔针时指压3~5 min,切勿按揉。
2.5舒适的疗养房环境疗养房布置应该尽量家庭化,室内保持清洁、安静、整齐等,屋外环境尽量做到绿树成荫,花草丛生,使他们能在愉快心理状态下接受康复疗养,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以沟通思想、改进工作。
2.6注意饮食护理合理饮食可促进疾病恢复,饮食不当也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复发。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下降,加之牙齿松动、缺失,咀嚼困难,又因躯体患病,导致进食量减少。护理上给予温度适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俱全,切忌暴饮暴食,宜少食多餐(早、中、下、晚,4餐/d),每餐八成饱即可。尽量选用天然食物,如肉、乳、蛋、豆制品等,不宜片面强调所谓的“高营养”摄入和人工添加剂的补充,少食辛辣或刺激性食物,忌烟酒,鼓励多食蔬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
2.7 加强出院指导老年疗养员一般多病并存,出院后需经常服药,应指导病人按医嘱坚持服药,不要擅自服用一些药物。老年人抵抗力低下易感染,而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是诱发各种老年病的主要因素,如肺炎、心衰、休克等,因此要积极预防感冒发生。平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适当加强锻炼,以增强抗病能力。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心情愉快,遇事要冷静,避免急躁以及情绪激动,注意休息和充足睡眠。定期复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养老护理员年终总结一: 2017年要各级领导关怀和帮助下,我们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和工作,虚心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素质,现将2017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本着中华民族的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精神为中心,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有:打扫家庭卫生、买菜做饭、精神慰藉、读书看报、量血压、测血糖、陪医送药、购物理发、洗衣服等,接受了领导委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我们深感荣幸,同时责任感重大,牵挂更多!在50位服务对象中女性26人,男性24人,最大年龄86岁,最小57岁,其中服务人群里有轻度老年痴呆,半身瘫痪,就这样的一群让我们放不下心,牵肠挂肚,尤其是刮起风下雨,有的老人房屋漏水,积水,我们都要及时把老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雨停了后清理房屋里的污水。我们的工作长年的为老人有所为的工作着,发挥了雪中送炭的服务精神,一年的服务质量满意度达90%以上,有的老人还把我们当闺女一样看待。
2017年全年中我们总服务时间4546个小时,比计划时间多出82个小时,总次数1932次,在20xx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认真深入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持续增加并向整个美兰区扩展。
2017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虽然尝尽了工作上的酸甜苦辣,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尽职尽责,工作上领导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使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个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20xx年我们将不负大家的重望,加强业务上的知识,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完善自身素质,力争20xx年工作中再上新台阶!
养老护理员年终总结二: 2017年本院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五保供养方针、政策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上级部门对本院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创建省一级敬老院为动力,以服务五保老人为重点,以服务优质化、管理制度化、生活规律化、设施齐全化、环境花园化为标准,全院上下,团结一心,扎实做好了2017年的各项工作,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从完善制度入手,努力实现以制管院。先后制定了院长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卫生检查制度,五好院民评比制度、文明院民小组评比制度、卫生房间评比制度、院民内务整理十项规范、院民外出请销假制度、安全值班制度、五保对象入住敬老院登记建档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管理人员例会制度等。通过抓制度落实,有效提高了院民的综合素质,理顺了院务管理秩序。
在全院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五好院民评比、文明院民小组评比和卫生房间评比活动,每半年评比一次。年终将评出的五好院民、文明院民小组和卫生房间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五好院民配戴大红花和五好院民胸牌,每人发放50元奖金,向文明院民小组颁发了大型奖牌和30元奖金,向卫生房间得主发放了卫生房间锦旗和30元奖金。通过经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激发了广大院民的争先意识,增强了院民的集体荣誉感。
院民外出需向院务管理人员请假并准许后,领取院民标识牌后方可放人出行,院民回院向院务管理人员交回标识牌并消假,这样做的效果是直观、明确、严密、有效地杜绝了院民私自外出的混乱现象,也为防止院民外出走失和院民在外出期间出现不测,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及时有效救助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严格执行了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健全档案制度工作中,坚持做到把好两关,一是经医院健康检查确诊有精神病的不准入院;二是经医院健康检查确诊有传染病的不准入院。对具备入院条件的我们做到了愿进全进,并为他们建立了个人信息档案,实行一人一档、一档一盒。档内存有院民个人加入五保申请表,入住敬老院审批表、医院健康查体资料,入住敬老院协议书等。为我们全面掌握院民的各种信息提供了方便,也为因人服务管理确定了目标。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院理念,注重发挥老人的作用,一是推选出由院民参与的院务管理委员会,负责讨论制定敬老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本年度工作计划。二是院务管理委员会下设了伙食管理领导小组,广泛征求和听取院民在生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制定每周饭、菜谱,具体掌握伙食标准,定期结算伙食帐目、重大节日调剂好饭菜花样,保证饭菜供应。三是成立了安全卫生后勤领导小组,小组成员轮流值班,并负责院内线路检修,严格卫生制度,防止食物中毒,严格落实锅炉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由于我们健全了院民自治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了各小组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全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
三是分级护理,对一般院民实行常规护理,对半自理院民实行二级护理,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院民实行了一级护理,让五保老人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使他们坚定对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1.1对象民政部福利公益金资助项目贵州省“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班”第一、二期学员,来自贵州9个地区市、县、乡级养老机构。
1.2研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制基本情况问卷对我国养老护理员进行现场调查,自设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6项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收入水平、是否受过职业培训、有无职业资格证书、是否签署劳动合同、有无社会保险、养老机构性质等8项从业情况资料。由黔南民族医专护理系教师担任调查员,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放、讲解,学员自己填写,调查当日收回。发放问卷188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75份,有效应答率93.1%。
1.3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SCL-90各因子分、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国内常模的比较采用两样本u检验,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各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1一般资料175名我国养老护理员,男55人,女120人,年龄<30岁43人,30~49岁120人,50~59岁12人。汉族106人,少数民族69人。未婚32人,已婚130人,离异12人,丧偶1人。小学1人,初中43人,中专或高中47人,大专58人,本科及以上26人。健康167人,患慢性病8人。工作年限<5年123人,6~10年21人,11~15年12人,15年以上19人。管理岗位77人,服务岗位98人。月收入<1000元37人,1000~2000元55人,2000~3000元55人,3000~4000元20人,4000~5000元6人,5000元以上2人。受过培训54人,未培训121人。有职业资格证11人,无证164人。签订劳动合同88人,未签订87人。办理社会保险118人,未办理57人。养老机构性质:公办135人,集体14人,民营26人。
2.2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我国养老护理员SCL-90各项因子均高于国内常模,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及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常模。SCL-90总均分为(1.53±0.39)分,与常模(1.44±0.4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75,P<0.01)。
2.3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2.3.1SCL-90各项因子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SCL-90量表9项因子分别作为因变量,以14项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收入情况、劳动合同、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进入方程。
2.3.2SCL-90总均分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以14项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岗位、劳动合同进入方程。
3.1我国养老护理员一般特征与同类研究比较与黄菲等研究比较,相同点有女性为主、培训率及持证率低。与前者研究所示养老护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不同,参与本调查的我国养老护理员以青壮年为主,没有文盲,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约占75%,收入相较于黄菲等研究显示相对偏高。这是由于调查对象为贵州省“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班”第一、二期学员,是各养老机构选派的骨干、机构负责人等,另有少数的民政部门管理人员,管理岗位人员占44%。
3.2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成人,与张静的研究结果相似。我国养老护理员比普通成人更容易产生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心理问题。影响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收入水平、劳动合同、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在本研究中我国养老护理员年龄在30~50岁的青壮年120人,约占67%。这个年龄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庭是栋梁,在单位是骨干,承受家庭和社会压力最大,繁重的工作和家庭付出常让这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出各种身心症状。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中患慢性病的约占4.6%。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与疾病相关的心理反应,带病工作及亚健康状态也会出现相应心理反应,影响心理健康。工作年限的长短会体现在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上,工作年限短,工作经验不足,业务不熟悉,会给工作带来压力,影响护理员心理健康。工作岗位在一线的我国养老护理员工作压力大,为失能、半失能、临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稍有不慎,老人可能发生噎食、跌倒、骨折等意外,风险极高,护理临终老人还要面对老人去世,协助做好遗体料理及后事服务等事宜,因此,我国养老护理员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收入和劳动合同是影响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占54.3%,未签订合同的占49.7%。赵崇偲等研究显示,收入水平低是抑郁症状的高危因素。我国养老护理员工资微薄,福利待遇低,使得我国养老护理员难以产生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劳动合同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稳定的劳动关系,未签订合同让护理员缺乏职业归属感和安全感。经济的窘迫和缺乏职业安全感使我国养老护理员易产生抑郁、焦虑。职业培训是影响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养老护理员服务对象是特殊的群体,老年人有其特有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这要求护理员具备相应的护理知识、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职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民政部2013年6月30日颁布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护理人员应当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本研究中,接受过职业培训者为30.1%,有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者仅占6.3%,低于10%的全国水平。现实中我国养老护理员获得培训、进修的机会极少,这极大地影响了护理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胜任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价值感,有利于心理健康,而培训机会的缺少影响工作能力提升,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主要来源于两组:一组是具有专业护理水平的专职护士担任;一组是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专职护工,这些护工文化层次不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3].有人对江苏省养老机构中2909名养老护理员进行基本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专职护士有335名,仅为11.5%,而护工则为2574名,占88.5%[4].另外还对这335名专职护士的专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学习培训的护士仅占极少数,大部分护理人员为普通病房的护士或即将退休的护士,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养老护理岗位培训[5],由此可见养老护理员缺口之大,基本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基本状况下:
1.1文化素质低下.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隶属于家政服务,因此养老护理员文化素质低是最为突出的特点[6,7],这些人员多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为城市下岗人员,北京市2003年对23所养老机构进行了调查,其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474名养老护理员中,文盲者占5.1%,小学文化占8.0%,初中占51.9%,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35.0%[8].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尚且如此,对于其他城市情况将更为恶劣,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1.2专业技能水平欠缺.养老护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了规范其职业标准,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试行)》.但是,自标准颁布实施至今七年以来,效果却没有明显改善,在标准中明确规定养老护理员必须持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上岗,然而大部分地区基本未实施推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即使有部分城市实施推广了持证上岗制度,但是持证率并不高[9],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57.4%,其中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以及一些民营老人院的持证率仅为43.5%,甚至更低,而广州,仅为12%.即使一些地方推行了岗前培训制度,但其培训却很不规范,仅仅是走走过场,远远不能达到培训的要求,据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取得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书的仅为2万人,持证率只有10%[10].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缺乏程度,同时可以看出其专业技能的欠缺.
1.3年龄偏大.我国养老护理员存在着年龄普遍偏大现象,40岁以下的仅为14.3%,而40岁到49岁的护理员达到47.66%[11],养老护理工作既细致,劳动又繁重,年龄偏大将会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面对繁重劳动时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因此年龄偏大不宜胜任,容易给养老护理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1.4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根据调查显示,北京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最高达到1/3以上,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从业年龄普遍偏低,因为养老护理工作即繁琐又劳累,收入不高,也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养老护理员一旦找到其他工作,就会离开养老护理行业.同时,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系统的培训,不能为老年人实施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养老护理员不仅仅是对老人简单的生活照料,还需要专业和技能,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养老护理员,大部分缺乏养老护理方面的系统培训,甚至上岗前没有参加过正式培训.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市场有效竞争,培训内容少,多集中于基本护理操作,缺乏职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专业化程度不够.
据统计,我国老年福利机构现有职工约为22万名,其中通过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约占1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2012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比上年增加3436个,累计达到44304个,总床位数为416.5万张,比前一年增加了12.8%(其中每一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比上一年增加7.5%),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不断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5万人,占总人口的14.5%;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2.4万人,占总人口的8.59%.2013年底,承德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71所,总床位12344张.其中五保供养中心47所,床位10041张;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220张;独立运行的光荣院2个,床位96张;荣军医院1所,床位120张;社会办老年公寓20所,床位1867张,平均每45位老人,拥有一张床位,可见中国的养老机构,还需要不
断完善,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更在不断增加. 我国民政部门在2011年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预计我国养老护理员总数量将达到600万人,目前全国范围内,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人数仅为5万余人,缺口之大可想而知.另外,根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失能老人到2020年将达到599~674万,半失能老人达到6852~7590万,由此推算,我国养老护理员岗位则应该达到657~731万人,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仅为200万左右,缺口将近300~500万人[12],社会对养老护理员需求的缺口在不断增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类进入老龄化时代,我国也提高了对养老护理员的重视程度,民政部于2001年了《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规范明确规定:从事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更应该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国务院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在本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学专业型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以及社会对于养老护理问题的关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开始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相关课程,从而加快了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但是,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如何能够培养一些层次高、专业性强、服务规范的养老护理员队伍,现提出以下对策:
3.1在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独立养老护理员专业.各级高中等医学护理院校面对我国养老护理员缺乏的现状,应该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调整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型专业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开设养老护理专业,面向社会招生,突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养老护理人才为目标.使养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老年人的一般护理常规、突发疾病的急救,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以及慢性病的保健护理,熟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护理方法.
3.2提倡高中等医学院校双证教育模式.在一些高中等职业职院校,对护理专业的护生,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老年病护理、康复护理等课程,并利用业余时间,对护生进行养老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后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同时,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这种双证教育模式,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为以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3.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国家劳动部门可以在城市下岗职工中以及城镇农村选择一批有志于从事养老护理的适龄人员,对他们进行统一正规的免费培训,并给予一定的补贴,然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既扩充了养老护理队伍,又可以扩大再就业,同时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意识,拓展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则应该按照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和资格证书设立合理的工资标准,制定最低工资制度,可以参照杭州的政策福利性非盈利性养老机构给予取得高、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每月工作标准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6倍、1.4倍和1.3倍.通过广播、媒体等传播途径,不断宣传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必要性,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培养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良好风气、降低养老护理员的流失.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失能、半失能、失智和慢性病老年人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独居、空巢现象已成常态化,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之后,国内掀起了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浪潮。在“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护理内容多样化、护理服务多元化的态势,而当今的护理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2]。为了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对护理人才需求与护理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加快培养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老年护理人才,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医养结合,是集疾病预防、护理、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即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进行有机融合,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3]。它突破了传统的以家庭、社会养老为主的“医”“养”分离、有“养”无“医”的照护模式,以老年人健康、保健、医疗、护理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传统的日常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护理的基础上,着重为老年患者提供精准、便利、及时的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对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健康需求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提供全方位的一体化整体护理服务。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世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较早地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0.5%,预计2020年将有可能达到2.88亿,其中有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人,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00万人。我国患慢性病老人数量占50%,住院率达到15.3%,需住院未住院老人占28%,行动不便的老人占14.2%,长期卧床老人占4.0%,半数以上的老人希望被长期照料[4]。有人预测,2030年我国空巢老人将有可能达到90%[5]。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疾病病种复杂、罹患率高、并发症多、疾病转归差、治疗难度系数高、治愈率低、康复效果差等,老年人的照护和健康问题形势严峻。
(二)以家庭照料为主的养老功能日渐衰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迁移的影响,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空巢、独居老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居住率下降。巨大的生活压力、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导致子女对老人生活、健康、精神等层面的需求照料不周,慢性病老人、失能半失能残障老人、绝症病老人的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更是无暇顾及。同时,家庭规模由1982年的平均每户4.4人减少到了2010年的每户3.1人,家庭中承担长期照护老人的成员逐渐减少,家庭整体负担增加。另一方面,养老机构中子女探视频率月平均只有3次[6]。如何承接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三)老年人有较高层次的护理需求随着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衰退,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弱,病种呈现多样性、高发性和并发性的特点。老年人一旦生病或遭受意外伤害,病情复杂程度高、治愈率低、恢复期长,容易导致各器官功能障碍和各种后遗症,伤残、失能和失智率高。此外,由于老年人会发生焦虑、淡漠、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等多种负面情绪,其对生活照料、心理纾解、精神安慰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有更深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护理任务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对大病初愈、消耗性疾病、恶性病和癌症晚期的失能老人,门诊就诊率高、住院时间长,不仅仅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常规服务,还应得到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护士的中长期照料。因此,老年人对专业护理服务具有更高的需求。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护理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发展滞后,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护理与日俱增的需求。培养老年人亟需的护理人才,成为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老年护理观念,发展老年护理教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和社会适应力会普遍下降,要达到身心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不仅仅是延长生命的期限,更要注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失能、半失能、残障的风险。老年护理任务不再是传统单一的生活照料,更多的是满足老年人对疾病预防保健、身体和心理健康、具备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护理需求。要更新和转变老年护理观念,一方面,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多途径鼓励更多的人从事老年事业;另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响应“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新政策,解放思想,与社会对接,发展老年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人才。
(二)明确老年护理培养目标,满足医养结合需求国发[2013]35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将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人,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素质高的养老护理队伍,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护理教育必须以此为转机,一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知识面广、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护理人才,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衔接,在“未备先老”“未富先老”背景下,解决老人养老的问题和医疗供需矛盾,走“医养结合”“依医托老”之路。
(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本科、高职院校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医养结合”“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及自身特点和优势,完善老年护理课程体系。积极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或相关方向专业,编写专业教材,设置相关课程模块,完善课程体系,设立专业性、针对性强的老年护理实训基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老年护理教育特色,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岗位需求,加快培养医疗护理服务型老年护理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护理服务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
(四)推进继续教育,完善老年护理人才培训体系集诊疗、保健、托老、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给老年护理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6]。由于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短缺,因此,应加强老年护理人才的培训工作。要建立各级培训基地,促使老年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更具专业化、规模化,并为老年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要建立在岗人员培训制度,对在岗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要根据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制定适合我国老年人特点的培训内容,颁发相关证书,给予相应的资格认证,提高在岗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老年护理服务健康发展。
(五)多措并举,加快老年护理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汲取、整合资源,提高老年护理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老年护理教学质量。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老年护理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邀请国内外优秀的老年护理人才和专家共同参与到老年护理教学工作,进行教学观摩。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和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区域间老年护理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拓展教师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和丰富教师知识水平。重视老年护理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老年护理教学、实践、伦理、医养结合、照护、临终关怀、法律法规等领域大力开展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开展老年护理科研活动,指导老年护理实践,提高护理质量。
[1]朱凤霞,王震.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政策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6,9(9):34-37.
[2]孙雯.“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5):46-48.
[3]杨景亮.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09-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产出表.
[5]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07):405-407.
我国自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成为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2013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1】。按照联合国的测算,2030年,中国65岁老年人口比例将翻一番达17.4%,2050年更上升至27.8%【2】。而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急需大量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因此,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事业,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不但健康水平下降,失能率和残障率也会迅速增加,需要专门的长期照护。同时,老年人的残疾率和因病卧床率也随年龄增长而增高【3】。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需要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为日益增加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帮助。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4】,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
然而,目前我国从事老年护理的群体多是非专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老年护理工作累、待遇较差、社会地位较低等原因导致老年护理基层人员队伍的发展动力不足【5】。另外,现从事老年护理的人员学历普遍较低,且没有或很少接受过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和系统的教育,大多是下岗工人或家庭妇女,通过师傅带徒弟式的方式学习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技术。缺乏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和专业照顾,然而这正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因此,培养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老年专业护理人才迫在眉睫。
相对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我国老年护理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缓慢发展,到了8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对老龄事业有了一定的关注,随之老年护理也受到了一定重视【6】。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学》才被全国多所护理高等院校列为必修课程,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1999 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成立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 有关老年护理的研究开始起步。在过去的20世纪里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非常缓慢。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老年护理教学起步较晚。1994年,在护理教学中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其中涉及部分老年保健和慢病管理等内容。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一般高等院校只在临床护理专业中开设几十个学时的《老年护理学》课程,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只是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年护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的课程,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只是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其教材在课程内容上没有体现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尤其是心理健康评估和老年人临终关怀等内容较少涉及。其他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例如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很少涉及。可见,目前我国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还远未成熟和完善,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尚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关系到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师资大多是医院从事临床护理或院校教学的教师,虽然在临床工作中可能接触老年患者,但她们未接受系统的老年护理专业培训,缺乏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经验。严重限制了老年护理学科质量的提升。
目前,护理专业学生见习、实习的场所是医院,部分医院设有老年病房,由于时间和师资的限制,学生并未系统的学习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社会上虽然有养老机构,但多数仅限于生活照料,缺乏专业人员的照顾,且没有教学资格。
由于我国老年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无论是社会还是专业护理人员对老年护理的认识都存在误区,认为老年护理是对老年患者的护理,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就像老年人的大家庭,仅提供生活照料,并不是真正的护理。这些现象与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不符的。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不断增加,老年护理的服务场所应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家庭、养老机构,老年护理的服务内容应从疾病扩展到老年人群的身、心、社会、精神、文化等各方面,这些都需要老年护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老年护理技能。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正式批准护理学专业成为I级学科,这也为我国老年护理学专业申请成为二级学科提供了可能性【7】。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明确其学历要求、知识技能水平等,加快我国老年护理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可参考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设立老年护士的准入资质,将老年护理人才分为养老护士助理、养老护士及专科护士,明确其职责【8】。采取分级护理,并为在职护理人员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多渠道培养老年护理人才。
良好的职业安全保障、优厚的福利待遇、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老年护理也不例外。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保障老年护理人员的职业待遇、职业发展、职称晋升等,增强老年护理的职业吸引力。
21世纪我国的老年护理机遇与挑战并存。老年护理教育应结合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拓展老年护理范畴,完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新途径,达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1]中国老龄化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王羚,汪时锋. 老龄化问题需提前科学规划[N]. 第一财经日报,2011,4:A02.
[3]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5-9.
[4]贾秀莲.我国应全方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2):282-283.
[5]吴敏,李士雪,Ning Jackie Zhang,等.济南市机构养老服务的定性研究:老年护理人员现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1):729-730.
[6]高文荣,李春瑛,李彩福.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与展望[J].科技资讯,2011,36:235.
[7]姚莉.澳大利亚养老护理事业面面观[J].中国卫生人才,2012(3):74-75.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到2015年,宁夏的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与失能失智老人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3,与自理老人的比例不低于1∶10,但是宁夏的养老护理员队伍遭遇了空前的尴尬,这就使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1)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年均增加800多万老年人口。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400万,年均增加100万。
(2)宁夏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速为3.2%,而我区达到了5.1%。预计到2015年,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9.3万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2.7%;2020年,将达到110万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5%以上。
(3)居民健康养老观念不断增强。空巢老人以及夫妇双方赡养双方父母的压力过大以及国家老龄化人口急速增长的趋势,老年人目前由过去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向社会化养老转型。更多的老年人在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公寓等社会服务部门度过老年生活。
按照我国推行的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计算,全区养老护理员缺口率约7万人。然而,我区养老护理人员还不到500人,且98%没有经过规范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寥寥无几,且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学历低、年龄偏大、不具备专业技能的特点,养老护理员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短缺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养老事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8年以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虽然从90年代以来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合格的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宁夏卫生学校(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宁夏青松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职业院校都设有中专护理专业,每年毕业生近几千人,目前我校护理专业2012-2014级在校生达2313人,是宁夏护理专业招生办学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
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并有一定比例的本科、硕士、博士比例,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对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相对中专生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才无论在职业修养、心理成熟度以及基础理论、技能方面都更胜一筹,因此,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招聘大专以上学历护士更具有市场价值。
首先增加对老年护理等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其次重视与宁夏老年护理中心的负责人每年定期合作完成一批学生的“国家中级老年护理资格证”培训认定;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为社会培养更多亟须的专业护理人才,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首先,我校聘请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专家指导专业改革;其次,我校积极选派教师到老年医院、社区、相关机构学习引导教师接受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实践、锻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学校通过在职培训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标准,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护生进入科室后,带教老师要详细介绍病区环境,病区工作人员,护生进入治疗室、换药房及进入病房的要求,常用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护生对科室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观摩护理技术操作,使护生对护士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快速适应护士角色。由于实习时间有限,带教老师要向护生明确其专科实习重点,使护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带教老师要针对护生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采取以提问的方式,使其分析、探讨,让其说出其要注意观察的重点和内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和需要做哪些准备等,最后由带教老师给予指导和补充,以逐步培养护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以一个实际临床问题为起点进行教学引导,带教老师的作用不是提供参和单纯的回答护生提出的问题,而是启发护生的思维,引导护生提出问题及如何去查找相关问题的答案,从而使护生形成主动的学习习惯,使其始终处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提高护生进一步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娴熟的操作技术是做好护理工作、满足患者需要的重要条件。由于护生刚进入临床实习,其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差,临床上各种技术操作种类又繁多,护生初入临床感到陌生,可将一些复杂的操作技术规程分解成简单、容易操作的程序,以便记忆和操作,如将静脉输液操作,具体分解为洗手准备物品取药三查七对加药核对患者解释并取舒适排尽空气消毒皮肤穿刺记录再核对拔针整理毁型,熟记规程后,再到实践中应用,并给予鼓励和肯定,护生很快就能进入护士角色,从而提高了护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带教老师要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并严格要求护生,带教老师要先示范再让护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掌握最正确、最规范的操作技术。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护生多练习,督促护生独立完成操作练习,同时对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提问,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其逐步提高基本技术操作水平。
护生进入临床实习,急于学习各项操作,往往忽略了护理程序所要求的职业规范,对于操作时机把握不当。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除了要求护生准确完成操作外,应指导护生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模式完成各项操作,即按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顺序来完成各项操作。如在进行扫床时,要评估一下操作环境,也就是提醒护生在操作前看是否有正在进餐的患者,有无正在接受无菌性操作的患者等。为患者进行导尿时,指导护生操作前环境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影响无菌技术操作的因素等,并指导护生如何进行调整,以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模式来完成各项操作。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将服务对象堪称一个具有生理及社会心理需要的整体,而不是只重视患者的生理或病理反应的局部[1],带教老师要更新带教观念,注重护生沟通技巧的培养。教会护生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使护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适应新的护理模式。进入临床实习,护生普遍存在着信心不足,护生面对患者怕说错话,做错事,易产生畏缩情绪,要消除这些心理障碍,带教老师要给予护生足够的尊重,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护生主动接触患者,及时给予鼓励并把沟通方法传授给护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做到放手不放眼,使护生掌握在接待、解释、送别患者时的基本方法。对于新入院的患者接待,在实习前护生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与患者沟通,进行各项操作前不知该怎样向患者解释,不知该如何组织恰当有序的语句,而使无临床经验的护生将各科知识整合为某项护理操作的解释有一定的难度[2],要求临床带教老师在进行操作时,运用沟通技巧,向患者解释,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新入院患者带教老师应指导护生如何做好自我介绍,院规介绍,出院患者如何做好出院指导,以上通过老师的示范,再让护生临床实践,要求护生在进行语言交流中应做到口齿清晰、表达准确、礼貌谦虚,多用礼貌性语言,巧用安抚性语言,使护生逐步掌握与患者沟通的艺术性。另外,在临床带教中,教师注意指导护生运用倾听、表情、眼神、仪表、姿势等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护生的非语言沟通能力。
培养护生观察能力,同时在护理观察过程中要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在工作中勤开动脑筋,从被动观察变为主动观察。临床大量实例证明,护理观察渗透着思考,思考有促进观察的深入[3]。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护士才能在深入观察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针对临床具体病例,指导护生如何进行护理观察以及观察的重点和具体内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和需要准备哪些物品等。讲解护理观察的规律,逐步培养其临床思维习惯,提高护理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带教老师也可讲解在临床中碰见过的典型案例,通过剖析,研讨观察成功与失败案例,吸取前人经验、教训及启示。其次,针对临床观察的薄弱环节,进行讲解,逐步培养护生的观察和分析思考能力。带教老师随时启发护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放手让护生从接患者入院、问病史、查体、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到最后实施措施,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独立完成,必要时加以指导。当发现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时,不失时机地暗示和引导护生去观察、去发现、去判断,这样才能促使护生不断思考分析,提高观察判断能力。
【摘要】我国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老年护理专业技能人才极度紧缺;养老机构和床位数缺口较大;老年护理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此,本文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了改革老年护理教学,增设老年护理相关专业;积极创建一个集“医养融合”、“医教结合”、“养护一体”的,具有养、护、医、教功能,产学研并举的新型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等发展路径及对策。
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是困扰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得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的问题也是日益突出,迫在眉睫。面对我国这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延缓衰老,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延长其生活自理年限,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实现老年身体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技能人才,则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战略任务。
在我国,老年护理学也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由此,《老年护理学》也就成为大中专护理专业新设的一门课程。但是,我国老年护理教学与培训起步晚,发展滞后。《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且尚未在全国普及。目前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学科及相关专业,但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是严重短缺。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服务在国外的情况是:美国从1967年就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则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日本于1994年就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而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则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理助手”,学生经过为期一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通过三年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
目前我国最基本的养老方式(模式)大致有三种,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社会)养老。这三种方式(模式)各有优劣,但都是较为传统的养老方式,无法胜任新的养老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家庭养老这种沿袭了几千年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方式更是难以为继。自1999年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养老需求逐渐增加。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消息称,截止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约4.3万个,养老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较大增长,但按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张测算,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床位数相比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国还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员工也只有近30万人,其中取得老年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可以说,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遵照关于“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指示要求。结合本省本市养老服务业现状和永州职院老年护理教学及人才培养状况,特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国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中高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人员、老年营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和鼓励养老专业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产业中去就业和创业。
卫生和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方式,力图破解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医疗、康复和护理难题。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对此笔者认为,在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方面,应做到“四个打破”:打破体制障碍,部门联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垒,制度相互衔接;打破利益藩篱,服务老人需求;打破路径依赖,推进体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姻”,做到医养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终达到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到“医院式”专业、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养融合一体化”的养老方式的新突破。
2.3强化产学研结合,创建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新型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将养老服务业打造成朝阳产业
要把养老服务业打造成朝阳产业,则必须从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度,坚持从政府、社会、家庭和院校等四个方面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共同参与。也就是说,政府是主导,要做好顶层设计;社会社区是主体力量,要激发主体活力唱好“主角”;家庭养老是传统,虽然“421家庭”、“空巢”家庭正在取代传统家庭结构,但家庭养老方式还会延续较长时间;院校是支撑和补充,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养老服务业的瓶颈。对此,笔者认为,利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零陵卫校)护理这一特色专业优势,依托学院现有的部级护理职教实训基地、三级综合附属医院、闲置的老校区土地和校舍,创建一个带有医护、疗养、休闲、居家、养护一体、医教结合、产学研并举的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使老年人生活在一个即是医院,又是疗养院;即是学校,又是公园;即是居家,又是养老;老者安心,儿女放心的一种养老环境中。这种集老年护理教育、养老机构、教学临床医院深度融合、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养老方式创新,也许在永州市、湖南省乃至全国来说还是一个改革创新的先例。
[1]张乃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陈洁君.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