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八戒体育真人 > 八戒动态

余杭良渚文化村社区:共建共享未来社半岛体育区 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半岛体育未来生活是什么样的?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智能化治理手段,家门口“一站式”便民服务、社区事务大家共商共议、邻里关系温馨融洽……这些设想,正在良渚文化村社区落地成为现实。

  自启动未来社区试点工作以来,良渚文化村社区以领跑姿态奋战奋进,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共建、居民参与”的运作模式,立足九大场景打造,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多跨应用推动数字改革,积极打造“城市更新”与“数字治理”高度融合的国际化未来社区示范样板。

  在这里,社区不仅是城市文化融合、市民凝聚力和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场所,也伴随着数字化革命的深入,不断挖掘村民身份认同,将生人社区转变成熟人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蜕变成共建社区,打造具有人文关怀、智慧、共享的美好家园。

  2000年10月27日,在杭州第一届“西博会”上,良渚文化村项目签约,开启了一场长达21年的“未来社区”试验。

  在项目打造之初,社区的设计者就画下一幅未来蓝图:文化村将被打造成一个拥有5个湖泊、6个公园,以步行5分钟的距离建立配套服务体系,以每小时5公里的步行速度建立的宜居小镇。

  在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导向的探索下,良渚文化村社区超前布局了邻里共享、智慧服务、生态低碳、产居共融等各个要素,构筑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的全新关系和场景,勾起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更大期待与向往——

  通过全域景区化打造,释放山水田园生态优势,成为全省首批15个低碳社区之一;以《村民公约》开自治先河,打造独具特色的邻里文化,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树立社区治理的标杆;优化周边配套建设,社区周边不仅有良渚博物院、大雄寺等人文地标,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玉鸟流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创新基地,也有浙一门诊部、随园嘉树养老公寓等民生配套。

  当浙江省提出“未来社区”的“三化九场景”顶层设计时,良渚文化村人心里是有些自豪的: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不少在社区里早已是触手可及的日常。如未来健康场景,早在2009年,良渚文化村核心内便建设了“随园嘉树”,它被喻为“当代中国高端养老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开发出基于长者行为模式特点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适老化产品,还为长者提供24小时管家式服务、完善的“亲仁安享”服务体系,让长者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美好生活。

  这个大型复合社区,从杭州西北角的城郊萌芽,经开发者、居住者以理想主义、人本精神持续浇灌,在良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结出“未来”的果实。

  良渚文化村居民张女士的女儿安琪刚满2周岁,过去一个星期里,安琪在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时光。这对张女士而言,真是解决了小家庭的一件大事。

  在这里,牙牙学语的孩子,蹒跚学步的孩子、呼朋引伴的孩子三五成群,也为抱着、牵着、照料他们的父母和祖辈多了一个家门口的选择。

  祖辈年纪大没精力、父母上班没时间,0—3岁婴幼儿谁来看护?这成为了不少小家庭的烦心事。“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未建成前,在上班期间我们一家人都要往主城区里跑,特别费时费力。现在好了,下班后能直接带孩子回家,特别方便。”张女士说。

  张女士口中的婴幼儿成长驿站,10月22日才正式投用,是良渚街道首家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第三方机构运营的基础型成长驿站,漂亮整齐的桌椅、先进的教学设施、富有童趣的园舍一应俱全,为辖区内0-3周岁婴幼儿家庭带去更加全面、科学的早教指导与服务,为广大家长搭建一个科学育儿的交流平台,打造“15分钟婴幼儿优质照护服务圈”。

  在未来社区打造中,良渚文化村社区聚焦“一老一小”,全面打造服务现代化生活的硬件设备,以数字化赋能社区邻里服务,加强居民的认同与归属感,构筑起“家门口的睦邻友好”。

  聚焦“一老一小”,探索智慧养老和教育新模式半岛体育。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开发老年助餐模块,依托街道线下老年人集中配送餐中心,建设线上预订配送平台,建立养老助餐全覆盖的网络服务体系,同时根据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享受政策进行就餐补助,实现政策数字化;开发一键呼救模块,以白鹭郡东小区为试点,为独居老人安装呼救设备,实现预警信息动态监测及时处理,做到养老护老智能化;对接健康余杭平台,实现居民在线预约就诊和查询健康档案等。针对小孩群体,率先接入区卫健局“舒心育儿”,实现一键概览、一键匹配、一键预约托育机构等功能,接入区教育局“入学早知道”,实现随时随地看学校、查政策、搜匹配等。

  推动看病就医更便捷高效,是提升市民有归属感、舒适感的重要一环。良渚文化村社区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深入基层,加速打造智慧医疗场景:浙一医院良渚门诊部、良渚市民客厅智慧健康站等家门口的医疗资源,可实现名医名院零距离、远程会诊、一键呼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云药房配送等便民服务;打造了自助体检、远程问诊、24小时购药的数字健康服务空间——云诊室和云药房,居民可以通过云诊室进行自助式的基础健康检测,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向中心端的医生发出远程问诊的申请,得到合理性的反馈建议。

  未来社区里的新生活半岛体育,正在数字化的变革下,推动生活、工作、产业相融相通,让共建共享的邻里场景高效落地。

  9月,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的“村民学堂”又一次开课了,良渚文化村的居民张阿姨正在丁秀娟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手工编织课程,“这就是我编好的包包和领巾,我们的课程丰富又多彩,不仅可以线验,还能在手机上学,真的很方便”。村民学堂这一由良渚文化村打造的学习型社区,是真正开设到居民的心坎里了。

  除了丁秀娟教授的手工编织课之外,村民学堂还有包括插花、网球等在内的20多门课程,能够满足居民不同兴趣爱好。“因为拥有共同爱好,很多居民在一起学习交流,久而久之邻里关系也更亲密了。”丁秀娟说。

  通过整合社区四点半课堂、村民教室、良渚学堂、村民书房、大屋顶晓书馆、美丽洲堂公益图书馆、随园嘉树阅览室等空间资源,良渚文化村社区配置了1000余平方复合型幸福学堂和1300余平方共享书房,满足多年龄段学习求知需求。此外,积极挖掘社区专技人员、知识分子等建立达人资源库,通过志愿者授课的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的兴趣活动,倡导“人人为师”的教育学习理念,实现内部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目前,库内已有360余名达人,依托社区村民学堂、常青藤学院、村民书房等42个学习载体开展形式丰富的授课。

  良渚文化村社区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通过系统集成、功能叠加,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共同富裕的成果,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天气渐凉,良渚文化村社区广场改造工程建设现场却一派火热景象。在此次改造中,良渚文化村社区以多种形式将良渚文化村人自治共享的精神融入景观打造中,打造独特的“精神地标”:将原来的社区服务中心前广场进行更新改造,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功能使用为优先,提供杜区信息发布、信息导览、休憩等待等功能;通过征集村民100句村民的心声、制作100块村民声音的地砖,把村民们对良渚的美好愿景以金属砖的形式植入到村民大道中,发扬村民文化、传承村民精神;对街区商户条幅、街区导览标识、商户店招、巷道立面字体进行全面更新,提升街区活力。

  “社区广场即将在10月底实现崭新亮相。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微更新,提升村民居住体验,激发社群活力,营建更具温情感的社区。”良渚文化村社区党委书记徐一峰说。

  建设未来社区,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深刻革命。良渚文化村社区通过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未来治理场景,让社区精神成为这里最美的风景。

  “邻居见面主动问好;邻居长时间不在家时,我们帮助照看,遇有异常,及时告知管理人……”2011年,良渚文化村“村民”自发修订了《村民公约》,开启了自治先河。相比传统的村规乡约,《村民公约》多了不少现代元素,比如“车头向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使用牵引带遛狗”;在行文措辞上,也将“不可以”“禁止”等否定性表述变为“我们会”“我们乐于”这样的主动性表述,让人备感亲切。

  10多年来,在社区党委引导下,社区公益基金会、社团组织的推动下,村民共同遵守涵盖健康环保、崇尚文明友爱、提倡邻里和谐等方面26条公约,广泛形成身体力行共建美好生活的价值观,推动社区回归睦邻而居的传统。

  良渚文化村还着力营造文化村良好的人文艺术氛围,通过一次次的迎新会、邻里节、村集、村民日等活动,将原先彼此陌生的业主,迅速融合成一个熟人社会,让美好生活因人的链接逐渐延续。刚入住的新业主,会发现邻居送上的新鲜菜蔬或家乡特产;意气相交的人们,相约去跑步、爬山、骑游;地铁通了,但是最后一个地铁站离小区还有一段距离,村民们又发起了“北归”邻里搭车行动……据不完全统计,文化村2万常住居民中,目前活跃志愿者超过500名,有30余个公益社团,10个小镇节日,100余位“村民学堂”讲师。而在上百个居民微信群里,大家共议社区大小事,邻里间“亲上加亲”。

  村民文化的悄然生长,让村民的归属感和舒适感得到提升,也为良渚文化村社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活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成功举办5届村民日活动,孵化出众筹书会、众筹邻里晚宴、众筹市集、众筹年夜饭等21个自有文化品牌。”徐一峰说,一系列的活动让邻里关系回归温度、味道和色彩,也让社区既有田园式熟人社会的特点,又有现代公共自治的理念。

  眼下,在“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这一运营模式的引导下,良渚文化村社区通过多家合力、多元业态,培育区域的内生动力,实现永续发展。“在文化村的运营过程中,政府主导但并不是政府全包,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方共建形成合力。政府在服务和治理,企业在公益和商业,居民在权利和义务中寻求平衡,谋求最大公约数。”徐一峰说,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塑造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了共商共建共治的新型社区文明,推动社区奔向未来的道路上,描绘着共同富裕的新图景。(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