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八戒体育真人 > 八戒动态

半岛体育扎堆养老社区 险企真的能实现老有所养吗?


  半岛体育今年 5 月,平安寿险发布了“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并称未来将聚焦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位项目,建设市中心 CCRC (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综合康养社区。

  中国太保则推出了太保家园 “颐养、康养、乐养”三位一体的康养产品体系,并宣告已落地成都、杭州、厦门等全国 8 个养老社区项目。

  另一险资巨头新华保险,其首个大型 CCRC 社区新华家园·颐享社区也于近日亮相,至此该公司养老产业布局中的“乐享”、“颐享”、“尊享”三大社区产品线全面落地。

  而泰康人寿在养老社区的布局就更深了。 在众多寿险公司当中,泰康虽然无论是保费规模还是盈利水平,都无法与国寿、平安、太保这些公司相比,可在养老社区这个领域,它却布局最早。

  远在 2007 年,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就提出要建设养老社区,至今公司已建成 22 家养老社区,床位超 3 万张,遍布各主要城市,绝对是保险商中的 NO1 。

  银保监会去年底披露,截至去年 9 月,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 10 家中资保险机构已投资 47 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 20 个省市区,总床位规模超过 8.4 万张。

  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养老社区的保险资金规模超过 1000 亿元,仅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泰康保险三家的养老地产投资,就超过 400 亿元。

  那么问题来了,险资如此看重养老社区,背后有哪些商业考量? 这个市场真的有这么香吗,引得保险商趋之若鹜? 要在这一领域打出名气形成好的口碑,保险公司要迈过哪些坎,躲过哪些坑呢?

  保险商大规模入局养老社区,可以说既因为市场存在巨大缺口,也跟其自身转型需要有关。

  我国曾实施了近 40 年“一孩”政策,本世纪初老龄化问题已经初现端倪,年届 60 岁或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 10% 。 而刚刚发布的第七次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比重如今已接近 19% ,老年人数量超过 2.6 亿。

  联合国预计,到 2050 年,中国将有 5 亿人也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 60 岁,届时国内劳动人口将更少,养老负担更重。 但与此同时也将形成规模超过 20 万亿元的养老市场。

  然而就目前发展看,国内养老机构床位和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亟待填补。 对这一问题,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了发展养老及相关产业的战略规划。

  2014 年时,保监会就曾明文鼓励保险商开发养老社区项目,强调这是增加养老资源供给、促进保险业和养老产业共同发展的一种途径。 从那时起,各家保险商也开始做市场布局,一些寿险公司更是不惜重金自建高级养老社区。

  保险商积极布局养老产业和养老社区,政策鼓励固然起到重要作用,但更大的激励因素,还在于养老社区可带来的实际商业收益。

  对各家保险商而言,涉足养老社区可以增加保险产品的价值,提高客户粘性,促进保单销售,这是最简单直接、肉眼可见的利益。 险资开发的养老社区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富裕人士,他们通常得购买定期寿险作为养老社区的 “入场券”,保费动辄要 200 、 300 万人民币。

  这样的保单,既能帮保险公司获取目标高净值客户,又能提升代理人收入,在如今保险产品严重同质化的市况下,格外有吸引力。 比如 2019 年太保集团发放了近 8000 份太平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直接带动首期保费约 56 亿港元。

  另一方面,保险商可以借助养老社区延长产业链,围绕老年人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半岛体育、养老保险、上门服务等,创造更多的综合收益,并扩大品牌影响力,丰富盈利模式。

  此外,这两年监管层对保险商施加了更大压力,要求化解保险资金“长短错配”的潜在风险,客观上迫使保险商寻找更多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渠道。 养老社区、老年公寓的建设周期长,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寿险资金布局养老社区,确实契合了其追求稳定投资收益的运营模式。

  而且伴随国内保险市场逐渐从敛取保费承担风险赔偿的初阶阶段,走向伴随客户成长、保障生活质量的高阶发展,拥有海量客户资源的寿险巨头们,也没有理由不钟爱高端养老社区。

  正是以上这些因素,使得高价值、高服务的养老社区进入了保险公司的视线,开始做前瞻性布局,提前卡位。

  养老社区这块蛋糕看着美味诱人,但真想吃到嘴里需要克服的难点并不少。 即便资金实力强如保险公司,也不得不反复权衡,慎重算计商业得失。

  现在养老地产的土地获取难度很大,养老社区的投资额也比较大,尤其是自建、自购的,所需资金动辄以百亿计,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很难染指,采用这一模式的多为头部险企,比如泰康人寿、新华保险、平安保险等半岛体育。

  中小型寿险公司则主要通过投资、参股、合作运营、品牌授权、租赁等途径,介入养老社区业务,提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自己的养老品牌。 这方面,以爱心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等代表。

  从目前来看,各家保险公司的养老社区,不考虑地产本身的增值,真正盈利的并不多。 即便是深耕养老社区十多年、各种业务模式都有涉及的泰康,也从未公开披露过旗下养老社区是否盈利的情况,想必盈利状况并不理想。 泰康尚且如此,其他保险商就可想而知了。

  养老社区的开发和运营,涉及到工程建设、物业开发、酒店公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可这方保险商并不擅长,必须与外部公司合作。 而养老社区的精细化运营水平,也直接决定了它的市场口碑。

  最简单的一点,比如社区是否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进行配置,考虑到长者视力退化,特意采用低反射率的材料建墙及铺地板,是否针对长者行动不便容易滑倒,于各处配备防滑防撞设备,是否针对老人容易迷路的特点,设有无线定位装置等等。

  保险商如果只有保险金融,而缺少独特的医疗资源(如老年医学、全科医生等,不能供好的医疗护理服务,要做高端养老社区就很难半岛体育,因为那些选择到养老社区居住的人,特别是有基础病或高龄的,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社区没这些,恐怕就很难持续吸引客户入住。 但好的医护资源本就稀缺,保险公司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争夺有限的资源。

  如财大气粗的中国平安,甚至整体收购了方正集团,据传就是看重了北大方正背后的北大医疗产业集团,而该集团拥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为旗舰医院等十余家医疗机构,有国内首家从事医疗信息化的企业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医药等骨干企业,平安试图通过收购,与这些医护资源做深度捆绑。

  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教育和训练一直不足,对专业护理员的缺口高达几十万人。 奇怪的是,2017年国家反而取消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办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也没有护理员(护工)、养老护理员等工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专业护理人才的缺乏。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就曾感叹,国内养老产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缺口巨大,人才教育体系严重失衡。

  没有经过培训的养老护理员,就不可能提供专业、可靠的养老服务,更无法保障老年人尤其是失智失能老人的品质生活。 而一家高端养老社区是否有真正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护理上。 可以说,如果不能获得稳定、庞大的护理员资源,保险商的养老社区项目,就很难长远运营下去。

  总而言之,对于投资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来说,面临着选择什么样的投资策略才能实现项目的综合竞争优势,选择什么样的盈利模式才能带来可观的稳定回报,并控制住风险,以及如何才能为高端客户提供真正高端的服务等诸多问题。

  作为保险商,既要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又要做好养老地产,终获可观回报,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