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今天早上看到了一个人口数据,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因此将表格做成图片,便于观察:
从1949年开始,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人口出生数量稳步提高,人口死亡减少。到1959年,人口死亡数量急剧攀升,而人口出生数量则迅速减少。尤其是1960年,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交叉。出生人口数减少,可能是由于饥饿自保尚且难说,更不必提生孩子。那些年,中国出生人口最多的是1963年,为3073万,比其他正常年多出1000万,可能是1959~1961年积攒的,国民生育愿望空前高涨,猜测是家丁死亡较多。通常战乱、饥荒过后,人民亲眼目睹大量死亡后,也会产生这种效果。
三年灾害过后,中国人口迅速攀升,而死亡人口数量则回到了正常水平。从1962年到1972年,中国人口出生人数一直在2700万左右徘徊。直至1972年开始下降,理由是:
计划生育从1971年开始,到1980年,中国历年出生人口数量一直是往下走的。从1985年开始,生育数量开始抬头,因此遭遇空前打压。抬头的原因,可能是从1972年到1976年积压的知青结婚生育,这几年,有1000万的新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没有生育或结婚了也不敢生育(有少量知青有孩子)。
16/17/18岁的知青,到1985年适逢生子,出生人口数量在文革时的低迷状态,一下抬头,引起中央紧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段开始,计划生育进入了极其粗暴野蛮的时期,试图要求几乎全体的国民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半岛体育。
理想状态下,这就是伟大国策的胜利。然而,中国从1990年开始的低迷的生育率,到1997年本应强劲一些,却没成想生育率继续下降,出生人口越来越少。从2000年开始,已经到了1600万的水平,而死亡人口却不见减少,反而逐渐攀升。这意味着,如果不鼓励生育,不用多久,中国就会陷入人口负增长的陷阱。到2030年,曾经干活的“8”们都干不动了,只剩下“42”还能干,而未来只会更糟糕:
中国历年死亡人口,将在2020年破1000万,并在2025年迅速突破1500万,在2030年左右达到1800万。
这一年(2030年),中国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持平,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的负增长。该年也是中国大陆人口的峰值点,猜测为14.2亿。
历年死亡人口,在2032年突破2000万,在2040年达到3000万,并在日后有所减少,但总体上都在2000万上下徘徊。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人口总量每年都要减少1000余万,直至2075年,并在这之后继续减少,只是没有1000万那么多了。
具体要精确到每一年,有个简单粗暴但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历年出生人口数往后挪75~80年。这意味着,在不发生大规模瘟疫和动乱的情况下,2040年左右,中国的死亡人数将会达到顶峰。
这是全面开放二胎的结果,宣传费很大劲,积攒了多年的意愿,期待能有个暴增,结果就提高了0.1。领导交代的任务没完成半岛体育,索性连数据也不公布了。
因此,1971年推进计划生育是可以理解的,最不能理解的是1990年左右的。事实上,中国的生育率,就是在1990年左右崩坏的,明明2.0是非常好的,偏要超额完成任务。于是,中国的生育率,从八十年代还算健康的2.0左右,开始逐年降低。先是九十年代初的1.7左右,继而成了中期的1.6,最终在后来达到了1.5、1.4,并在2010年达到了1.33,可以说非常完美地完成了领导交代的任务。
中国未来的生育率是上不去的,除非城市人口生二胎你就给多给分配个住房,农村人口多生你就负责从小到大的教育和医疗费用,否则生育意愿不会提高。目前面临的是,干活的人口逐年减少,步入老年的人数会暴增,一直增到2070年,才会转为健康模式。而现在,养老金马上面临更加巨大的亏空,更没钱鼓励生育,只能贴个宣传画什么的了。
北京和平里空巢老人李奶奶近两年感到做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了,日常生活经常要靠钟点工帮忙,对于未来的生活她在犹豫着,她不想去养老院,因为担心养老院高额的看护费用,现在的药费已经占据了她退休工资的大半。可是随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弱,去养老院似乎是最现实也最无奈的选择。
安徽省怀远县小集村 严秀英老人老人住在的一个被杂草掩盖的破败房子里,屋内黑暗潮湿,雨水从屋顶渗出浸湿了土墙,没有成为家具的东西,甚至没有灯泡。说起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老人泣不成声,孩子们都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没有娘了,我想起这些我的心……
这是央视十集纪录片《养老中国》》中的两个普通场景,镜头切换在中国的城市与乡村,聚焦在这些不同生活阶层的老人身上,聚焦在他们或充实或不尽人意的养老生活里。随着《养老中国》在电视和网络上的播出,引发了一轮关于中国人如何养老的担忧和探讨,在《养老中国》中,导演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20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在面对快速老龄化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两亿,空巢老人突破1亿,失能半失能老人将近4000万……我国“银发浪潮”来袭,各种老龄问题接踵而至。在经济总体水平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矛盾凸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从全局上对改革思路、战略布局进行顶层设计。
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让老人安享晚年。纪录片《养老中国》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积极的尝试,济南的居家养老,吉林配套化的异地养老……各地在养老方面都在不断创新,力图能够让老人能够老有所依。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2015年春晚,当这首改编自爱尔兰诗人叶芝同名诗作的歌曲唱响舞台,不知模糊了多少人的双眼。终有一天,你我都将老去。如何让每个人有尊严地步入老年,如何让养老问题不再沉重?2015年7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全国养老机构的床位从5年前的230多万张,增加到500多万张,增加的总量相当于前60年的总和,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即使这样,养老机构仍然存在床位不足、区域不平衡问题。
不少新建的养老院地处城郊,而老人更愿意在家门口养老,不愿去与亲人相距遥远的地方“隐居”;有些养老院建设标准过分超前,打包收费,目标人群定位高收入群体,使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成为社会养老的边缘化群体;不少养老机构的环境和服务,与老年人家庭化、人性化的需求有差距。在纪录片《养老中国》里,很多养老院面对着这一窘境,有专家在访谈时就介绍,应以提供与老年人需求相吻合的有效供给为目标,如创建“社区微机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院医护人员短缺,养老配套服务不完善,也是纪录片里反映出来的问题。到底是否要以房养老,怎么让手中的养老钱保值,这些话题也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老人。提前规划,让未来的养老生活更有保障也更有品质,不仅是个人也是整个社会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避无可避的现实问题,要解决为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现状,需要每个人、每个家庭提前做好规划,也需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共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