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八戒体育真人 > 八戒动态

半岛体育老年友好型社区什么样?探访养老社区体验100个适老化细节


  半岛体育去年,独居在家的90岁老人孙荣芳在家中摔倒,儿女当时不在身边,还好并未发生意外。再次提起这事,她还是后怕不已。

  这并非孤例。根据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中。而一些日常的环境,像有高差的台阶、昏暗的灯光、湿滑的地面,都可能是导致老人摔倒的隐患。

  “我不愿意麻烦子女,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而且我子女都岁数大了,也没能力照顾我。”在摔倒事件后,孙奶奶决定寻找一个专业的养老机构。去年5月,孙奶奶和家人终于结束了对市面上养老机构的漫长考察,入住大家保险投资的养老社区—大家的家•北京朝阳城心社区(以下简称北京朝阳城心社区)。

半岛体育老年友好型社区什么样?探访养老社区体验100个适老化细节(图1)

  养老机构如何保障老人入住的舒适度?适老化改造要满足老人哪些需求?大家健康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了南都采访,讲述适老化改造背后的巧思。

  走进北京朝阳城心社区,南都记者也发现,小到卫生间镜子的倾斜度、马桶和扶手之间的距离,大到每一件家具的选择、无障碍动线的设计,大大小小的细节编织成了一张细密柔和的守护网。从空间设计到设施、再到智能化装置,辅以北京朝阳城心社区独有的长者照护响应机制,共同保障老人的安全、舒适和品质。

半岛体育老年友好型社区什么样?探访养老社区体验100个适老化细节(图2)

  无处不在的高差与台阶,昏暗的灯光,卫生间滑溜的地板,都让老人面临着跌倒的风险。对于远离儿女的独居老人来说半岛体育,熟悉的居住场景中处处都暗存安全隐患。

  因此,要真正打造一个老年友好型的生活空间并不简单,其背后需要充分的细节考量。根据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因此,防跌倒也是北京朝阳城心社区重点考虑设计的部分。

  如何让老人消除跌倒隐患、实现无障碍畅行?在地面材料的选取上,设计师经过了多家比对,最终选择了防滑的环保地胶。而且为了测试地面材料的防滑性,设计师团队还专门将水倒在地胶上进行实验,保证即使老人不小心将水洒在地上,也不会滑倒。

  除此之外,南都记者注意到,室内没有尖角的家具,就连柱子、墙角都是圆弧设计;此外,桌椅也做了细节考量,椅子两侧均增设扶手,方便老人扶撑;严格控制桌椅腿的角度,预防老人绊倒。

  在传统居住场景中,轮椅老人出行困难重重。一些老小区没有电梯,轮椅老人下楼成了难事;狭窄的门、有限的室内空间,限制了轮椅老人的活动半径。在大家养老社区,也有许多行动不便的轮椅老人。如何保证轮椅老人的无障碍出行也是社区适老化改造的重点之一。

  基于此,设计团队就老人的行动路线做了多方的研究半岛体育,设计出适宜轮椅通过的门,顺畅的洄游动线,零高差过渡的平地。在洗浴区,也选用与地面平齐的条形水槽,保证快速排干积水,并严控盖板缝隙,避免轮椅、拐杖陷入。此外,马桶旁L型扶手、洗漱台倾斜的镜子、方便长者坐姿使用的适老浴室柜也提升了轮椅老人日常使用的舒适感。

  在灯光光线方面,设计团队也有进行精心考量:灯具做了防眩光设计,保证光线柔和、照度均匀;墙面设有小夜灯,在老人起夜时提供补充光源。每间房的床头与卫生间设置了紧急呼叫拉绳,每天也会安排工作人员巡视,以防意外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养老社区有不同类型的老人,包括活力老人、半自理老人、失能老人等。因此,养老社区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老人,按照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实现差异化需求。“我们的适老化不光是硬件设施,真正的适老化还要关照到老人的心理。”。

  以活力型老人为例,“这类老人喜欢居家的氛围,对他们的关照既要体贴周到,又不能过于明显,所以温馨的空间氛围和隐形的适老化都是设计的关键。”

  南都记者走进孙奶奶居住的卧室注意到,这里没有寻常养老机构的“机构感”,反而里面绿植环绕,充满着家的温馨。提到精心养育的绿植,孙奶奶特别开心地敞开了话匣子,“这花就跟人一样,你得伺候他,什么时候该换土,什么时候该剪枝都有门道。”她指着君子兰说,“当时这个植物养不活,我说我来养。你看,现在都养活了,就在我屋里,挺好看的吧。”

半岛体育老年友好型社区什么样?探访养老社区体验100个适老化细节(图3)

  健康是老人格外关注的话题。需要频繁前往医院的老年人,经常会遇到无人陪伴,不熟悉扫码等信息化设备的问题。同时,老人的自我健康监测与用药管理也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更有甚者,很多独居老人,很难第一时间被发现而错过急救,这也让儿女心中牵挂,难以放心。

  如今,“医养结合”已成为养老产业新热点,医疗健康也是大家养老社区在设计之初就极为关注的一点。设计师表示,“医疗是我们照顾老人很重要的一个功能空间,因此,建设的长者医疗中心是以高级私立医院的标准去定位设计的,既强调功能空间的专业性,又兼顾无微不至的服务细节。”

  即将建设完工的大家长者医疗中心宽敞舒适,除必要的诊室、药房、化验、处置等空间外,还配置了休闲交流区域,这一弹性空间包含有滚动播放健康资讯的大屏幕、专业调制的节气养生茶饮、舒适的沙发茶几等家具。医疗中心不仅满足老人日常健康管理的需要,还为老年人提供了日常健康交流的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的家•北京友谊城心社区还专门设立了认知症专区,专门照料患有认知症的老人。认知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最常见的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往往有记忆力下降、性情变化、产生幻觉、生活不能自理等症状。如何有尊严地老去,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并不容易。

  众所周知,照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非常吃力,它对照护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为了老人能得到更专业的照顾,一些家庭会选择养老机构。在大家养老社区的认知症专区,有专业的护理人员照看老人,以0压疮、0卧床、0束缚的人性化、精细化的照顾,帮助老人维持良好的状态,延缓病情的恶化。

  有的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喜欢游走,为了避免老人走失,设计团队将电梯厅的玻璃门和电梯门用北京本地特色的彩色画面进行装饰,从而达到将门隐蔽的目的,避免老人独自乘坐电梯离开,发生危险。

  社区还引入了非药物干预,通过日常活动与专业疗法,控制老人疾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老人生活质量。小狗枝枝就是专区的一名“疗愈师”,它每天任务就是陪伴着认知症老人,通过宠物互动缓解老人的焦虑情绪,促进社交及语言互动。而融合了音乐、医学及心理学,每周组织一次的音乐疗法活动,则能够唤起长者记忆,改善长者的认知和行为。

  工作人员也介绍称,有的认知症老人会认为现在的自己是年轻时候的自己,因此他们会存在工作、抚育子女、照顾家庭等需求,因此专业的护理人员会根据每个人喜好为他们布置差异化的场景。社区里有位奶奶,护理人员为她专门布置了一个婴儿区,她就把布娃娃当做自己的孩子,抱着娃娃,她的眼里满是温柔和慈爱。工作人员解释道,“这种活动对奶奶来说其实是一种疗愈和安抚。”

  民以食为天,保证老人的健康,首要保证老人的饮食营养。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60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50%的死亡可以归因为饮食风险(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以及高血压。大家养老社区聘请国家注册营养师和养老餐资深厨师,为长者提供科学的膳食服务。合理搭配食谱,确保长者每天食用20种以上食材。社区还可提供餐、素食餐等,按照老人的营养需求和口味偏好,设计出健康、丰富、可多样化选择的饮食。

半岛体育老年友好型社区什么样?探访养老社区体验100个适老化细节(图4)

半岛体育老年友好型社区什么样?探访养老社区体验100个适老化细节(图5)

  一杯咖啡、一块黄油、一个面包,这是孙奶奶最享受的早饭时间。到了中午,除了自助餐食外,餐厅还提供个性化的点餐服务,爆炒猪肝就是孙奶奶最喜欢的菜品之一。

  除了口味的多样化,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提供的食物也有精心的考量。比如,对于消化不好的老人,工作人员会为他们提供切碎的食物;对于使用鼻饲管的老人,则会提供打成糊状的流食。

  此外,护理人员还会依据长者就餐习惯摆放餐具。如果长者是左手用餐,护理人员会把餐具提前特意放置在左侧,同时也会根据长者的饮食习惯,特意放置老人喜欢的佐料。

  从候餐、洗手、取餐、就餐到收餐,老人按照完全不交叉的动线分流,合理的动线极大程度上避免了老人因取餐混乱而导致碰撞受伤的风险。可加热的餐盒,也让餐食从后厨到前台可以一直保持温热状态。

  一个好的适老化改造设计除了要满足老人日常生活的需要,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希望离子女近,是很多老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最主要的心理诉求。大家的家城心社区坐落于城市中心。它就在老人最熟悉的地方,让老人不用远离儿女,在心理上没有离开家。孙奶奶就曾居住在北京朝阳城心社区的附近小区,儿女也住在附近。她表示,因为离得近,平时儿女还会给她送饭。而且小儿子就住旁边,有什么事一打电话就可以过来。

  她还告诉南都记者,自己曾收到一位老姐妹的热情邀约——那位老人选择了城郊养老,希望她能同住,不过考虑再三,她还是婉拒了,理由是“不想离家太远”。

  老人到底和子女相隔多远会带来幸福?正如一名日本学者提出的名为“一碗汤的距离”的家庭亲和理论:与父母不在一个屋檐下居住,各有各的空间,却又不远,能够照应,煲好一碗汤送过去,汤的温度喝起来刚刚好。近了太烫,远了太凉,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让两代人都感受到了舒服。

  大家的家城心社区模式打破了传统养老社区封闭管理和情感“孤岛”,为老人在原先熟悉的居住环境里提供临近子女、临近医疗、生活配套完善、生活气息浓厚的养老服务。

  对于孙奶奶这类老人的选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表示,城心养老和城郊养老的目标群体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城郊养老机构的选址往往风景更好,场地也更大,更吸引70岁左右的健康老人;相较城郊,城心养老周边医疗资源丰富,也更方便家属探望,多数是高龄的、需要护理的老人入住。“这些老人可能平均年龄80多岁,和选择城郊的老人之间有一定年龄差,他们也更加需要照看服务和医疗资源。”她说。

  在大家的家城心社区的一年里,孙奶奶还认识了知心的新朋友,“我们比较说得来,所以她有什么话就跟我说,我有什么话也跟她说。她有什么事就跟我商量,我有什么事也跟她商量。”两人还经常约着一起去散步、去早操、去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

  下楼困难的独居老人,每天跟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少,容易产生孤独感。社会活动的减少,也让一些老人无法更多实现社会价值,这些都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孙奶奶告诉南都记者,“以前我也不爱出门,在家一发呆就是一天。”值得高兴的是,来到这里后,孙奶奶一改之前居家不爱出门的习惯。

  北京朝阳城心社区还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课程,像是书法、音乐、做手工等。社区还开展了很多奉献社会的活动,让老人重新获得价值感。

  自从社区开展了一场为青藏高原的孩子们送温暖的活动后,一周以来,孙奶奶将自己的休息时光都花费在织毛衣上。她告诉记者,“我50年没织毛衣了,重新拾起来还有点意思。现在成瘾了,没事就过来坐着织毛衣。”

  之所以孙奶奶在织毛衣上面花费这么多的时间,最大的原因是她希望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孙奶奶曾随儿女去过西藏,在那次旅途中,他们在路上看到一些孩子,因为穷,这些孩子只能穿着破烂的鞋,有的孩子大拇脚趾都露出来了。回忆起在那遇到的孩子们,孙奶奶脸上浮现出了心疼的神情,“当时我就掉下了眼泪,真的太可怜了。”

  为此,短短一周,孙奶奶织了四个帽子和五个围巾。她说,“你说我现在什么也干不了,只能给孩子们织点毛衣,也算为社会做点什么。”

  在大家的家城心社区,“离尘不离家”的选址,让老人没有离开家人;熟悉的社交圈,让老人没有远离友情;养老社区多样的社团与社会活动,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让老人实现自我价值。

  “‘离尘不离家’,意思是让老人离开家中琐事,但又没有真正离开家和家人,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大家养老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我国老龄化正在加速推进,预计未来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时代。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信息,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据测算,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养老压力落在了社会、家庭、每个人的肩上。如何缓解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据目前来看,我国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显示,我国形成了“9073”的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但老人在家中安度晚年,通常适合自理能力较强、有余力帮助子女育儿的老年群体。对于难自理的老人来说,家庭照护成为大难题。在“高龄化”和“少子化”双重趋势的叠加下,如果年轻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这将意味着要照顾四个老人。

  据《商业养老保险消费新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1世纪60年代,中国老龄化率或将达到30-35%的峰值,老年抚养比或将达到64%,约每1.5个劳动年龄人口须负担一位老人。子女工作繁忙,照料时间不足,且照料也相对缺乏专业性,“养儿”不再是“防老”的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和205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分别达到0.62亿和0.98亿人。我国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数量的不断攀升,也极大地刺激了机构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针对越来越庞大的失能老人群体,机构养老专业性较强,看护相对更精细化。基于此,机构养老是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更是丢不开的“拐杖”。

  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上也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机构数量与养老床位数的“增长计划”。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要达到900万张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设立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占比达到60%以上。

  周燕珉告诉南都记者,对于健康的活力老人来说,居家养老就很好。但当老人有了更多需求,比如身体变差、感到孤独,社会公众也需要及时更新观念,那就是去养老机构不是丢脸的事,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能够让我们得到专业的照护,过上一个体面、有尊严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