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小时候翻开自己牙牙学语的照片,我们会在一抹抿笑中不惜感慨,二三十年光阴一眨眼就溜过去了。然而,人呀,往往会心存一丝“侥幸心理”,不敢轻易把这岁月如梭的感觉往后推。到那个时候,我们已经褪去了现在拥有的体力、精力与反应,随之沓来的是渐深的皱纹与放慢的步伐。此刻,镜子前的你可能才明白元代李之仪诗中所讲的:“白发青丝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半岛体育,我国已经迈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去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人数已经达到28004万人。
预计在2035年,我国60岁老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老龄人口的比例正呈现飞快上升的局面。而养老却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其中就有保障制度的确立、经济的差异、同时也还有埋藏在精神层面的养老文化。
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当轮到你养老时,是否只满足于生活形式只是占个床位,一日三餐,端个铁盆,装着两肉一菜送到面前?
正如梁永安所说的:“人是精神性的,没有精神的人永远是孤独的。”老年人在获得生理照顾的同时,也需要心理诉求、精神关怀、心灵慰藉与更深层次的内在挖掘。
在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就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中国人口自61年来首次负增长。
表面上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形成这一局面的背景,各个国家都不相同。
1982年,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被写入宪法。这也意味着,每个家庭只允许生唯一的独生子女。
因此,我们现在看周围的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群体,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这样一来,我国便有将近30年的时间里,人口出生率呈现明显且持续的下降趋势。
在1982年前,由于新中国成立,社会恢复了和平发展,再加上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文化思想,我国人口出生率就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但是,自进入2020年以来,这一批高出生率的60后就陆陆续续进入到60岁的老龄行列。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数量,与持续下降的出生率一对比,就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国家“老”了。
与此同时,年轻人因为社会压力、婚配压力、心理压力等负面因素,再加上淡化的家庭观念,许多人都不敢结婚、不敢生子了。
高昂的房贷车贷、孩子的奶粉钱与有娃后的职场困境、这些现实生活的压迫如同大山一样,让很多年轻人不禁感慨:能养活自己已经不容易了,怎么还有可能去生一个?
其实在国际上,这样的“银发”浪潮依然汹涌澎湃。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球老龄人口突破7亿,人口老龄化问题正摆在各国政府面前。
发达国家由于充足的物质福利与退休生活质量,使养老事业能得到具体的制度保障。
当我们在向往他们的同时,除了关注福利质量,也应该寻找制度中可以借鉴的地方。
瑞典政府鼓励老人们居家养老,同时为他们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几乎每一个社区,都会有一家保健机构,里边的护士和义工都能为老人们提供及时的帮助。
可见,瑞典的养老制度中不仅有高额的退休金融,也还有深刻的家庭文化与社区文化。
而在亚洲,新加坡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新加坡将家庭赡养的义务写进了法律,并为此提供一系列的措施支持。
在新加坡买房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并给予老人同住的申请者提供特权与折扣,以此鼓励年轻人能尽到赡养的责任。
面对双职工家庭,新加坡还流行“托老所”。老人白天可以在这里与人聊天下棋,也有专人照顾。等到晚上家人下班了,也可以回来一起同住。
现在许多国家的重心更多地放在基础设施与综合服务上,让老人能够在家里,或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能够安享晚年。
除此之外,为专注于迎接老龄化的挑战,各国政府正积极筹划更合理的人口政策,更灵活的退休制度与更全面的养老制度,为“老有所养”提供更友好的空间。
在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寿命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即使开放三胎政策,但新生儿的出生数量仍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迎来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生育之忧”“养老之困”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蔓延开来……
首先就是老人的赡养问题,由于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到时候成立家庭的线个老人,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在这个情况下,很多家庭自然而然失去了生孩子的兴趣。
而这也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家庭的养老难题影响到生育的欲望,而低生育率则会更深远地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养老问题。
年轻人的数量为何会影响社会的养老问题?这时候,就不得不说到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养老金。
于是,新一届的老人们可能就会像现在的发达国家日本一样,打工养活自己。在未来,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外面跑单赚钱的情况将越来越多。
结合我国的城镇经济发展情况,许多年轻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发展,这也导致我国的空巢老人数量不断上涨。
4月5日,有一段视频爆火全网。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准备扛着黑色背包外出打拼,临走前,一步三回头望着躺在床上年迈的母亲。
新闻标题中“时日不多”一词戳中很多人的心,因为这一步三回头见的很可能就是最后一面。
出去打拼就照顾不了父母,甚至可能见不到最后一面;不出去打拼可能连房贷车贷、医疗费、妻儿的生活都成问题。
这两难的抉择正赤裸裸地展现出今日游子们想尽孝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许多老年人会有不同的慢性疾病、身体行动不便、自我照料能力受限,所以这也对养老护理服务的专业度与全面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需要护工协助穿衣、洗澡、如厕,也需要医生定时进行药物管理与健康检查。
这些复杂且特殊的工作导致养老院的成本居高不下,需要更切合实际的鼓励性政策来扶持。
如果问老人是选择“吃好喝好住好”,还是选择“陪伴”,相信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后者。人是带有感情的、有倾诉欲求的。
解决完老人的吃喝住穿问题,供他们去养老院并不意味着养老任务“大功告成”。因为除了“物质养老”,“精神赡养”也特别重要。
“儿女孝顺,承欢膝下”,这句古话可能就是古往今来中国老人理想的晚年生活状态。
老年人更喜好与家人待在一起,而机构养老也一直受到许多老人打从内心里的抗拒。
现在新一代年轻人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没办法给到父母所需的更多的陪伴和照料。
这样,父母长期与子女的分离,将会造成感情上的脱节。或许他们想要的,只是三张回家的车票,以及能够给予倾诉的“一只耳朵”。
因此,如果有时间,如果有节假日,还是应该《常回家看看》。可能这会牺牲掉你旅游的时间、躺平的时间,但总有一天会明白:有双亲的家庭才是最温暖的旅游景区,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冬日里最动人的暖巢。
从社会的角度上看,我们需要更多元化的文化养老服务项目,像老年旅游服务、老年教育市场、老年娱乐项目等等。
政府在自身努力的情况下,也应该积极引入民间资本,通过多方面的力量来为每一位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且高品质的文化养老服务。
毕竟我们正处在新时代,应该用新的眼光与内涵去发展文化养老,满足老人的多方面需求。
而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引入,将是对老人的一次终极关怀。信仰能让老人在人生节点悟到生命带来的价值,同时也能体验到对老年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因此,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发挥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养老服务中融入心灵慰藉与信仰,从自己一生的足迹中去正视生命的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